玩酷网

1996 年,清华才女王丽红不顾父母反对远嫁乌干达老公,婚后生四个子女,被生活摧

1996 年,清华才女王丽红不顾父母反对远嫁乌干达老公,婚后生四个子女,被生活摧残得不像样,25 年后回国,父母直接问道她是谁? 这个听起来满是唏嘘的场景背后,藏着王丽红从象牙塔到非洲田野的人生转折,不是 “被摧残” 的悲剧,而是用韧劲把苦日子过出价值的故事 —— 她不仅撑起了一个家,还在乌干达办起中文学校,让 800 多个孩子有了读书的机会。 王丽红 1968 年生在北京,父母一个搞工程一个教书,家里的书堆到墙角。 她从小就爱看书,邻居小孩在外面玩泥巴时,她总窝在炕头啃课本,成绩从没掉出过年级前三。 1986 年高考,她考上清华外国语系,成了街坊邻里眼里的 “金凤凰”。 大学时她没闲着,专业课上啃英语,课余泡学生会练口语,还在校园里摆摊卖自制的萝卜干辣椒酱,生意好到每天都能赚出饭钱。 那时候的她,扎着马尾辫,眼里全是光,谁也想不到,十年后她会在非洲的泥砖房里挑水劈柴。 摆摊时,王丽红认识了乌干达留学生苏玛。 苏玛学机械工程,汉语说得磕磕巴巴,却总主动帮她扛箱子、递货物。 俩人聊的话题从校园琐事慢慢延伸到家乡,苏玛讲乌干达的维多利亚湖有多美,她就说北京的胡同里藏着多少好吃的。 感情在细碎的相处里慢慢升温,校园里的流言蜚语也跟着来。 父母知道后急得睡不着,爸爸摇头说 “太远太苦”,妈妈抹着眼泪把她送到日本姐姐家散心,可苏玛追去日本,守了她几个月,俩人的感情反而更坚定。 1993 年,他们没办酒席,就换了枚戒指算结婚,1996 年,王丽红抱着两岁的女儿苏琪,跟着苏玛登上了飞往乌干达的飞机,那年她 28 岁,北京刚过冬天,落地时却被热带的烈日晒得睁不开眼。 刚到苏玛的农村老家,王丽红就傻了眼。 泥砖房没水没电,晚上只能点煤油灯,她得学着用扁担挑水,用斧头劈柴,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做饭,忙到深夜才能歇口气。 1998 年第二个孩子出生时,村里只有个接生婆,她生完孩子虚弱得站不起来,还得自己洗尿布。 第三个孩子出生那天下大雨,屋顶漏雨,她一边护着孩子,一边用盆接水。 最让她心碎的是 2007 年,小儿子得了疟疾,当地医疗条件差,高烧一直退不下去,最后没留住。 那段日子她瘦了十几斤,皮肤晒得黝黑,腰也累弯了,镜子里的人又黑又瘦,她自己都快认不出来。 苏玛白天忙着田里的活,晚上倒头就睡,她没抱怨过一句,只是把眼泪咽下去,接着照顾三个孩子。 日子再难,王丽红也没放弃找出路。 她想起自己是清华毕业的,教书是本行,2010 年,她和苏玛凑钱想办所学校。 为了凑启动资金,她卖了自己的婚戒和首饰,加上苏玛爸爸给的两千美元,买下了坎帕拉郊区一所破破烂烂的房子,取名 “鲁扬子中学”。 刚开始学校只有四间漏风的茅屋,学生只有七个,她又当校长又当老师,还得修桌椅、管学生吃饭。 有次家里的牛病死了,她干脆让人杀了,煮成肉分给学生们加餐。 慢慢的,来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到后来有 800 多个学生,成了当地第一所全日制中文中学。 中国志愿者来送书送文具时,她忙着清点箱子,把书一本本码到架子上,拍掉灰尘的动作又快又仔细。 办学校的难处比她想的多。 乌干达教育落后,缺老师缺教材,她就自己办培训班。 2016 年,她开了个封闭培训班,周一到周五从早上八点教到晚上十点,学员们围着桌子抄笔记,她来回走动,纠正他们的中文发音。 从一开始没一个本地老师,到后来有 300 多个合格的教师,她花了六年时间。 她还推动当地五十所学校开中文课,目标是培养一百名中文教学骨干。 苏玛也帮着干活,修校舍、拉物资,俩人分工明确,学校成了他们第二个家。 王丽红没一点校长的架子,每天早上会绕着操场捡垃圾,下雨天踩着泥坑去教室查看,课堂上教孩子们背《三字经》,还会用斯瓦希里语解释,怕他们听不懂。 2021 年,53 岁的王丽红带着三个孩子回北京看父母。 离开 25 年,她头发白了大半,脸上刻满皱纹,穿的衣服朴素得像农村大妈。 父母站在客厅里,妈妈拄着拐杖,爸爸扶着椅子,看了她半天,妈妈才颤巍巍地指着她问:“你是谁?” 她没多解释,只是走过去坐下,陪着父母唠家常。 家里墙上还挂着她年轻时的照片,扎着马尾辫,笑容灿烂,和眼前的她判若两人。 信源:清华才女远嫁非洲25年,,回国父母认不出,她经历了什么?——度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