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嘉宾共议:食安治理如何破解新挑战?丨聚焦新京报食安研讨会

9月26日,新京报“品质与责任”食品安全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的行业专家、企业围绕“食安共治新挑战”这一话题进行探讨。会议指出,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近年来不断提升,过去五年,粮食加工品、食用油、肉制品、蛋制品、乳制品等五大类食品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水平;自2009年以来,生鲜乳及乳制品的抽检合格率更是已连续16年稳定在99.9%左右。

在整体向好的态势下,预制菜、直播带货等新业态的兴起,叠加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正为食品安全共治带来全新的挑战。

直播带货领域虚假宣传、食安谣言频发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会议关注的焦点。研讨会共识认为,必须构建政府、企业、媒体与消费者共同参与的“社会共治”新格局,方能筑牢“舌尖上的安全”防线。

谈成果

食安治理整体向好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日趋完善,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表示,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食品安全投入,治理体系不断完善。2023年国家食品安全抽检数据显示,粮食加工品、食用油、肉制品、蛋制品、乳制品等五大类食品近5年的合格率均达99%以上,未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

中国奶业协会副秘书长周振峰介绍,我国奶业质量安全风险完全可控,整体状况相当良好。据2025版《中国奶业质量报告》,自2009年以来,生鲜乳及乳制品抽检合格率已连续16年始终稳定在99.9%左右,在食品领域处于较高水平。关键指标如乳蛋白、乳脂肪平均值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体细胞数及菌落总数等更是优于欧盟、美国等奶业发达国家的标准。

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介绍,集团设定了国标线、企标线和内控线三条标准线,“在国家标准基础上提升50%设立企标线,再提高20%设定内控线”,所有产品必须达到内控标准方可上市。目前伊利每日服务消费者达1亿人次,全年累计服务13亿人次,均严格执行这一标准。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执行副会长厉梁秋指出,2015年《食品安全法》给特殊食品订立了法律定义之后,这十年来产业稳步发展。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行业有1917家生产企业,超过300万家的经营企业,产值预估6000亿元,有1.5万个注册批号,2.1万个备案批号获批蓝帽子保健食品等。这些获证的特殊食品在历年的抽检过程当中都达到了98%以上的合格率。

美团党委委员、公共事务总经理徐辉表示,从相关数据来看,和十年前相比,食品安全方面有了大幅改善。叮咚买菜华北品控负责人王泰介绍,公司于2022年下半年启动“清洁标签”计划,倡导“拒绝多余添加、非必要不添加”的理念,该计划旨在减少人工添加剂的使用,保留食材天然属性。餐饮企业塔斯汀表示,为了让加盟商们能够心无旁骛地专注门店经营,塔斯汀全力关注出餐品质和食安管控,目前已开设加盟商直通车的反馈机制,确保各类问题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响应。

谈挑战

新业态仍需完善监管

食品安全整体水平持续提升的同时,一些新挑战依然存在。在乳业、保健品等传统领域及直播带货、预制菜等新业态中,各类风险挑战不断显现。

在乳业食品安全治理方面,周振峰指出当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消费者在品质认知与实际水平之间存在“信任温差”;二是科普宣传虽广泛开展,但精准触达能力不足,传统“广种薄收”的科普方式难以解决消费者对杀菌工艺区别、功能性乳品等生产工艺和营养特性的认知盲区;三是行业共治格局初步形成,成熟完善的共治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厉梁秋指出,食品安全是营养健康产品的底线,而营养价值是消费者追求的高线,在底线的坚守和高线攀爬过程当中如何坚守初心,是摆在每个营养健康食品产品人面前的重要话题,也是监管人员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直播、预制菜等新业态兴起,监管难题日益突出。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直播带货中存在大量普通食品冒充保健食品进行虚假宣传的乱象。“近80%的受访者认为明星、网红相当于广告代言人,主播的宣传起到了广告作用。”陈音江表示,由于现有法律法规未明确将直播间宣传定性为商业广告,导致监管缺乏明确依据,许多违规宣传规避了监管。

会上,预制菜的知情权问题也成为讨论焦点。陈音江强调,消费者对预制菜有接受或不接受的权利,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是关键,无论相关标准是否出台,企业都应主动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不能做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信息告知越全面、越真实,消费者的疑虑和恐慌就越少。”

同一问题,美团党委委员、公共事务总经理徐辉同样认为,消费者知情权是核心问题。美团目前已通过“明厨亮灶”后厨直播、“食安日记”、“堂食店”及“现制现炒”标签等功能增强信息透明度。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美团已接入“明厨亮灶”商家接近30万。

谈治理

谣言、不实信息须多元共治

网络时代的食品安全舆情呈现高发态势。秋田满满创始人刘幸鹏认为,食品安全因关乎健康而天然备受关注。舆情高发的背后,是公众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期望与现实行业水平之间的落差,这构成了舆情的“导火索”。同时,网络时代的信息误差催生谣言,通过互联网迅速放大,加之情绪化传播和流量至上的炒作,共同导致了舆情的频发与放大。

徐辉结合平台数据表示,食品安全舆情存在社会容忍度降低的现象,消费者和企业容易被舆论裹挟,难以出现理性声音。他以外卖行业的“无堂食外卖”与“幽灵外卖”举例,称两者概念不同,但容易被混淆,前者是合规的餐饮模式,后者特指证址不符的违规商户。

食品安全谣言治理亦是一大难题。张轶鹏指出,“牛奶致癌”等不实信息在短视频平台传播,背后存在哗众取宠、商业诋毁、讹诈勒索、流量变现等多重动机,此类谣言突破诚信、道德与法律底线,堪称“虚拟非法添加剂”,是一种食品安全隐患,且后者传播快、受众多、覆盖面广、杀伤力大。他呼吁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媒体等提升对谣言的敏感度,及时预警和辟谣。公安、司法部门则应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追究造谣者以及传谣情节严重者的法律责任。

针对上述挑战,与会专家也提出了解决思路。徐辉提出,食品安全治理需政府、媒体、企业、消费者共同参与,单一声音易导致认知偏差,多元共治才能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厉梁秋建议,应以法律为准绳,以科学为支撑,推动研究与产业的共识、标准与法律的共识、消费者与产品的共识。张永建进一步强调,共识是有效共治的前提,监管政策在充分吸纳业界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即使标准严格也能赢得行业支持。他建议通过数据驱动的研究、媒体理性发声和多方对话机制,夯实共治基础,推动食品安全治理走向更加科学、协同的发展道路。

新京报记者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