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曼坦克常被说成“纸糊的铁皮盒”,可真正决定诺曼底战局的,不是哪辆坦克能一炮打穿虎式,而是每天早上有多少辆能自己开上战场。 美军一个装甲师,一天能出动200辆谢尔曼;德军一个师,连50辆豹式都凑不齐,不是因为没技术,是零件运不到,修车厂堆满拆不开的复杂结构。 我见过一个老修车工讲过,他年轻时在汽修厂,一辆日本车坏了,三个小时换完;德国车得拆半天,还找不到匹配的螺丝——战争和修车,道理一样。 谢尔曼的发动机能和卡车通用,履带能和半挂车混用,零件满地都是,前线士兵拿扳手就能换。 德国人把坦克当艺术品雕,每辆要30万工时,美国工厂流水线一开,一天下线100辆。 这不是谁更勇敢,是有人把战争当成了流水线,有人当成了手工作坊。 后来潘兴坦克来了,号称能打虎式,可真上战场,故障率比谢尔曼高一倍,油箱漏、传动卡,士兵宁可开老谢尔曼。 真正打赢的,不是最强的那台机器,是那个让90%机器都能动起来的系统。 今天手机厂商拼参数,拼摄像头像素,可最后活下来的,是那些电池耐用、系统稳定、维修方便的品牌。 特斯拉能逆袭,不是因为它有最炫的自动驾驶,而是它的电池能换、软件能升级、工厂能复制。 战争从没赢在单件武器上,赢在你能有多少台机器,同时、稳定、持续地运转。 谢尔曼不是英雄,它是那个每天准时上班、从不罢工的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