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辽宁大学哲学院:开创育人新格局培养时代新人才

辽宁大学哲学院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使命,切实发挥自身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课程教学、实践基地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育人工作机制中的常态化、科学化指导,引导青年学生树立优良的思想品德,开创适合青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工作格局,培养具备优良哲学素养、多元创新思维的时代新人。

提升理论指导水平构建系统化哲学课程体系

学院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组织成立专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深入研读与理论阐释,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开设“西方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等专题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原原本本学原著、扎扎实实悟原理的方式,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学院构建起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主干,中西哲学史为辅翼,伦理学、美学、逻辑学等分支学科为补充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形成了重视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哲学传统。同时持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研究,积极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的学术研讨、专家讲座活动,组织哲学领域的学术专家、知名教授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议题展开深入交流讨论,为促进哲学学科的长远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学院学术工作坊第三期会议以“马克思与人工智能的时代相遇”为主题,将哲学反思延伸至数字技术的前沿领域,为传统哲学与人工智能的跨学科对话搭建了交流平台。学院举办第十届全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论坛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人类未来”学术研讨会,与来自国内5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交流探讨,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开拓了新的研究思路。

注重方法论培养强化哲学思维能力

学院创新引用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切实引导学生树立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思维能力。突破传统哲学教学边界,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辽宁大学文科综合实验中心的资源优势,致力于打造以哲学思维培养为核心、以跨学科融合为特色的创新实践平台。该平台以“启迪智慧、锤炼思维、服务社会”为核心理念,引入LED交互系统、VR设备、智能白板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构建完整的哲学思维训练闭环,让学生在沉浸式场景中体验哲学思辨的魅力。

为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采用以赛促学的方式,在首届“哲学节”组织举办“一站到底”知识竞赛,提升学生的哲学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学院举办“挑战杯”“创新创业”类赛事经验交流会及竞赛,邀请专家指导,打磨精品项目。学生在创新创业赛道上屡创佳绩,共揽获“挑战杯”省级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银奖、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省级二等奖,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省级立项。学院还强调哲学经典名著阅读对于提升学生哲学思辨能力的作用,推荐哲学类书籍17本,组织阅读交流会,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本原理,从社会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深刻理解时代命题。

开展多元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理念

学院始终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理念,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书本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社会,依托辽宁世纪教育研究院、沈阳市沈北新区柳岸社区、丹东市凤城市宝山镇岔路村、丹东市凤城市鸡冠山镇鸡冠山村、沈阳市康平县海洲窝堡乡等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田野考察、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其中,辽宁世纪教育研究院作为学院本科教学基地,精心设计了四大主题实践教学厅,以历史脉络为主线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通过时代场景诠释哲学的社会价值;创新采用虚实融合的教学手段,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理解,使青年学子在感悟真理力量中深化理论认知,在触摸精神丰碑中厚植家国情怀。

学院还注重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前往丹东市鸡冠山村参加农事活动,亲身体验农村劳动的艰辛与乐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志愿服务领域,学院依托“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青年学生开展社区清扫、普法宣讲、农村田间劳动等活动,用实际行动改善社区环境、服务群众,以青年担当为基层发展注入青春活力。青年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获得辽宁省第二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二等奖。田野调查方面,学院在凤城市宝山镇岔路村开展问题调研,带领学生在岔路村大棚基地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真正走进乡村、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当地小浆果的生产和销售情况,学习分析岔路村发展历程和现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参与社会现实场景调研,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辽宁大学哲学院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实践应用策略,有效破解了传统人才培养工作实效性不足的问题,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服务于学生的价值塑造、思维训练和能力提升,充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作者:高雨洁)(高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