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年底,从不看电视的钱学森突然对儿子开口:“支个电视行不行?会不会很贵?多少钱啊?”儿子钱永刚听着,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他深知父亲这一生从未主动为自己要求过什么,就连这样一个小小的请求,都问得如此小心翼翼。 要知道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曾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美国人眼中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的顶尖科学家。可就是这样一个人,晚年生活简朴到连一台电视机都没有。 钱永刚立刻答应了父亲的要求,还拍着胸脯让老人放心:买汽车钱可能紧一点,但买电视的钱,咱还是有的。 其实当时电视机早已普及,根本不算什么贵重物品。但钱学森之所以这么犹豫,是因为他一生都保持着近乎严苛的节俭习惯。 他年轻时在美国担任教授,月薪就有2000美元,回国后却甘愿拿着微薄的工资,把大部分收入都用来赡养老人和帮助亲戚。 国家给他配车他拒绝,说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不要浪费资源。就连衣服穿旧了,他也笑着说“不影响保暖,再穿几年也行”。这种“我不爱钱”的风骨,贯穿了他的一生。 那么为什么在97岁高龄,钱老突然想要一台电视机呢?原因让人心酸又敬佩。 以往他都是通过报纸和收音机了解外界信息,但随着年纪增长,他的听力严重衰退,已经听不清收音机里的内容了。 眼睛也不太好使,看报纸需要别人念给他听。电视机有画面有字幕,能帮他继续了解国家大事,特别是他最关心的航天科技进展。 电视买回来后,钱老看得特别认真。每当看到中国航天的新成就,他的眼睛里都会闪烁光芒。 不过有一次看到外国汽车广告,他却连连叹息:我们的技术人员都去哪里了?为什么还做不出完全自主的技术?即便在生命最后阶段,他牵挂的依然是国家的科技自主创新。 其实钱老晚年虽然退居二线,但思考从未停止。他的床上放着特制的阅读桌,每天要阅读八份报纸。 他还坚持做剪报,整整积累了629袋、24500多份资料。电视机的到来,为他打开了另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与世长辞。在最后的日子里,这台电视机陪伴着他,让他看到了祖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 从这位科学巨匠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科学的执着,更是对家国情怀最朴实的诠释——真正的伟大,往往就藏在这些细微的坚持里。 信息来源: 新华网《钱永刚追忆父亲钱学森最后岁月》 中国科学院《钱学森的最后时光 晚年从未离开北京》 中新网《钱学森:历尽险阻报效祖国 火箭之王淡泊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