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说句得罪人的话,房价跌了最惨的不是富人,也不是穷人。其实最惨的,是那些“看上去体

说句得罪人的话,房价跌了最惨的不是富人,也不是穷人。其实最惨的,是那些“看上去体面”、实则把命压在一套房上的中产。 房价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一场大洗牌。过去几年,中国楼市从高歌猛进变成一路下坡,尤其是2022年之后,全国平均房价掉了个30%,有些地方甚至腰斩一半。像杭州这样的热点城市,2019年滨江区新房均价能到四万八千块一平米,现在2025年8月二手房均价才三万四千多,跌了近30%。这不是小数目,对很多人来说,等于一夜之间财富蒸发一大截。问题是,谁在里面栽得最深?不是那些手里捏着多家产的富豪,也不是压根儿没房的底层老百姓,而是夹在中间的那拨人——中产们。他们表面上看风光,车子房子齐全,工作体面,可一深挖,资产全压在房产上,动弹不得。 先说说为什么中产这么脆弱。数据摆在那儿,中国中产家庭的财富结构太单一了。胡润报告2025年的数据直指要害:600万以上资产的家庭数量已经跌破513万户,连续两年下滑;千万资产家庭少了1.7万户。这里面房产占比高达65%到76%,金融资产才10%左右,股票啥的更低到3%。对比国外,日本中产房产只占35%,美国才25%,流动性强多了。中国中产呢?一买房就把七八成积蓄砸进去,贷款还得扛着月供。瑞银的调查显示,47%的家庭房产现在账面已经亏本,现价低于买入价。如果再跌30%,九成中产就得重返贫困线。长三角70后中产的房产占比更高,简直是他们的命根子。可房价一掉,这根子就断了。 富人为什么不慌?他们压根儿不靠单套房吃饭。手里现金流多,产业多元,楼市低谷时还能抄底捡便宜。像那些亿万资产家庭,2025年缩水1.7%,少了2200户,但整体影响小,因为房产只是冰山一角。穷人呢?他们本来就租房,房价跌了房东可能还便宜点租金,日子照过。反倒是中产,集全家之力买了房,父母凑首付,自己月供两万起步,结果市值腰斩,卖都卖不掉。断供风险直线上升,银行坏账堆积,地方债也跟着炸锅。东北证券的付鹏直言,房价跌了,连40块一杯咖啡都不敢喝了。这话听着扎心,但就是现实。 拿杭州来说,这地方中产扎堆,互联网、金融圈子多。2019年到2021年,房价还稳稳上涨,滨江、上城、西湖这些区均价四万多,大家觉得稳赚不赔。结果2022年起调控加码,外需断崖,经济大周期调整,房价就开始滑坡。到2025年,上城54千一平,滨江46千,但整体二手房才30千出头,跌幅20%以上。那些咬牙买大三居的,贷款两百万,月供一万八,现在市值刚够还本,利息还得自己兜。互联网行业裁员潮一来,薪资降15%到20%,小丽们转行兼职,张伟们预算表改了又改。消费主力军缩水,中产买菜都算计,街头冷清得像过年。 经济学家马光远点得透:中产最吃亏,因为财富结构里房子占七八成。富人不怕,穷人没事,中产断供还背巨债。向松祚也说,房地产泡沫破了,环京永清国瑞从23万一平跌到总价238万,惨烈。全国50城房价大跌,11城破50%,25城破40%。中产的痛点不是收入低,而是资产锁死。过去20年,中国经济靠外贸和地产双轮驱动,现在外贸降3.5%,地产崩盘,中产首当其冲。4亿中产面临返贫,钱房两失。80后中产买错环京房,腰斩无人接盘,日本的“负动产”概念在中国上演。 这不是空谈,真实案例到处是。有的家庭首付父母帮凑,买了130平大房,给孩子未来,结果市值低于贷款,卖房止损都做不到。老婆被裁,自己降薪,超市购物挑最便宜的菜。杠杆加太猛,楼市一变,流动性没了。东北证券报告说,房价继续滑,社会稳定都受影响。过去三年,中产付出最大代价,消费缩水,经济负循环。胡润数据,长三角中产房产是护城河,现在成围城。资产超1000万家庭房产占比高,500万到1000万的更重。安联报告,中国中产规模世界第一,但房产69.2%,流动性弱。 说到底,中产得警醒。别再把命押一套房上,多元资产组合才靠谱。金融时代来了,房产时代过时。一线城千万家庭住房占50%,得分散。2025年城市房价跌幅排行震撼,财富大倒退。专家预测大底,中产智商保卫战打响。正确逻辑是,抗风险能力比房产数字重要。口袋里有自由,才不怕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