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无人驾驶确实会让不少人面临失业危机。就拿武汉来说,百度的无人驾驶网约车已接了七百万单,价格实惠,十公里才六块钱,出租车司机生意明显减少。有开了十五年出租的张师傅,现在晚班都拉不到人。 要是长途客车也换成无人驾驶,司机和售票员都得另谋出路。外卖骑手也担心无人机送餐会让自己失业。 目前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达5.2%,就业压力不小。虽然政府有再就业工程,也说有转岗补贴,但细则未出,老司机学新技术也困难。不过科技发展是趋势,相关从业者只能早做。 这股无人驾驶的浪潮正像野火般蔓延,武汉的案例只是缩影。全国已有北京、上海等十多个城市启动试点,去年中国无人驾驶测试总里程突破1200万公里。出租车司机的收入直线下滑,有的月收入减半,背后是数百万家庭的压力。科技带来的便利不能掩盖普通人的挣扎,我们必须直面这种撕裂感。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取代手工劳动者,引发大规模失业潮。但那时社会转型慢,人们有时间适应。今天的变化快如闪电,无人驾驶三年内可能覆盖主要城市。老司机们学新技能就像重新学走路,难度超乎想象。政府的数据显示,45岁以上劳动者转行成功率不足30%,这数字让人揪心。 政策口号喊得响亮,实际落地却拖沓。转岗补贴说了大半年,具体申请流程像迷宫。有司机去咨询,得到的回复是“等通知”。这种模糊承诺加剧了焦虑感。科技巨头赚得盆满钵满,普通劳动者却成了代价,公平吗?我们需要的是透明的时间表和真金白银的支持。 张师傅的故事不是个例。他开了十五年出租车,每天方向盘握得发烫,如今晚班空车徘徊。他说:“感觉像被时代抛弃了。”这种失落感背后,是技能错配的残酷现实。外卖骑手们也慌,无人机送餐已在深圳试运行,效率提升三成。但人的温情能被机器替代吗?热乎乎的饭盒由冷冰冰的机器送达,总少了点人情味。 失业率5.2%看似不高,却对应着千万人的生计。制造业自动化已淘汰大量岗位,服务业再失守,就业市场雪上加霜。政府再就业工程不能只停留在文件里。德国曾推行“双元制”培训,企业学校联手,帮工人转型。我们能否借鉴?细节决定成败,拖延就是伤害。 科技是大势所趋,无人驾驶能减少事故、提升效率。但发展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为代价。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比如百度可否出资培训司机转行做车辆维护?社会需要缓冲带,而非硬着陆。日本推广机器人时,配套了终身学习计划,失业率稳中有降。 劳动者不是改革的阻力,而是参与者。老司机们经验丰富,若能转型为安全员或技术员,反而能助推行业。关键在培训资源到位。杭州有试点项目,教司机学习基础编程,参与率超70%。这证明只要路径清晰,人们愿意拥抱变化。 归根结底,进步与公平需平衡。无人驾驶是未来,但未来不能只属于少数人。政府、企业、社会要三方合力,把“人”放在中心。别再让张师傅们深夜独自叹息。科技的温度,体现在它如何对待每一个普通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