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媒体:中国似乎已经放弃和平解决中美矛盾的想法 中国不是放弃和平,而是彻底放弃了那种"跪着求来的和平"。过去几年的事实已经反复证明,面对美国动辄挥舞关税大棒、滥用出口管制的霸凌行径,单纯的对话协商换不来真正的平等尊重,只有建立在实力对等基础上的和平,才具备坚实的支撑。 2018年中美经贸摩擦以来,美国对超过500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加征高额关税,持续出台对华遏制打压政策。 2020年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后,中方始终秉持契约精神推进落实,即便遭遇疫情冲击和供应链受阻等困难,仍在知识产权保护、扩大市场准入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反观美方,不仅未落实协议中技术转让、农产品贸易等承诺,反而变本加厉出台"美国第一"贸易政策,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加征额外关税,甚至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单方面加码制裁。 这种一边谈合作一边捅刀子的做法,让中国彻底明白,没有实力支撑的对话,不过是单方面的妥协。 真正的和平从来不是靠乞讨得来的,而是靠实力挣来的。中国在芯片领域的突围最能说明问题。 面对美国自2020年起不断升级的芯片禁令,从限制高端光刻机出口到打压中芯国际,再到试图构建"芯片四方联盟"围堵中国,美国的如意算盘是通过技术封锁卡住中国高科技产业的脖子。 但事实却是,中国芯片自给率从2019年的30%提升至2025年的65%,国产28纳米芯片实现规模化量产,14纳米芯片良率突破95%。在量子计算、光子芯片等前沿领域,中国科学家相继取得重大突破,量子计算机"九章三号"处理特定问题的速度比超级计算机快一千万倍。 这种在打压中逆势成长的韧性,正是中国争取平等对话权的底气所在。 在多边合作舞台上,中国正在搭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治理框架,这恰恰是对美国单边主义的最有力回应。 自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合作文件,2025年一季度对共建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2.2%,4月中吉乌铁路重点工程破土动工,5月哥伦比亚正式加入这一合作大家庭。 截至2025年9月,中国与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等五大领域开展深度合作,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合作网络,不仅为中国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中国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2024年进口总额达18.4万亿元人民币,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口占比超53%,并给予所有建交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 这种开放包容的姿态,与美国动辄搞"小院高墙"、组建排他性集团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始终是互利共赢,2024年双边贸易额已近6883亿美元,较1979年建交时增长超275倍。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2024年报告显示,中国是美国3个州的最大出口市场、32个州的前三大出口市场,2022年美国对华出口创造了93.1万个就业岗位,超过日韩两国市场的总和。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十余家美资保险公司在华发展的成功案例,都证明中美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但这种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而不是美国单方面制定规则、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对等格局。 中国从未放弃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的基本立场,2025年4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明确指出,中美可以通过平等对话、互利合作解决经贸分歧。 但这种对话必须是平等的,不能是美国拿着制裁大棒逼迫中国让步的"城下之盟"。现在的中美博弈,早已不是谈判桌前的唇枪舌剑,而是综合国力的全方位较量。 中国在芯片领域突破技术封锁,在新能源领域抢占全球市场,在多边合作中扩大"朋友圈",这些举措本质上都是在对着美国的围堵墙"拆一点、建一点"。 美国想靠围堵压垮中国,却发现中国越堵越有韧性。2024年中国进口总额创历史新高,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预计到2030年自发展中国家累计进口将超8万亿美元。 这种超大规模市场的开放潜力,不是任何国家能够封锁得住的。中国始终坚信,真和平不是谈出来的,而是自己挣出来的。 当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在新兴产业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在全球治理中拥有更大话语权时,那种建立在平等尊重基础上的中美和平共处,自然会水到渠成。 中国的战略转向不是放弃和平,而是更清醒地认识到和平的本质。在国际政治的现实逻辑中,实力永远是维护和平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