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前脚提出要给中国送上“大礼”,美国代表团后脚就赶到了北京,特朗普估计也想明白了:要是再犹豫,一切都来不及了。 俄罗斯主动提议要向中国提供PD26发动机,说是“大礼”一点不夸张,该型号的发动机是在PD35发动机上的衍生款。 相比于老款发动机,其推力可以达到26吨,不仅可以应用在伊尔-100运输机,也能在宽体客机上使用,可以说是多用途发动机的佼佼者。 要知道,航空发动机这玩意儿历来是中国航空业的“卡脖子”环节,之前搞CR929宽体客机时,在发动机上就没少费功夫,俄罗斯这时候抛来橄榄枝,显然是算准了双方的互补需求。 俄罗斯现在的处境其实很清楚,西方制裁下能源和军工出口都得找新出路,中国既是大市场又是靠谱伙伴,之前中俄联合研发重型直升机AHL项目就已经试过水,当时发动机选型从乌克兰D-136辗转到俄罗斯PD-12B,最后还是靠着技术共享才推进下去。 这次PD26的合作模式估计也差不多,俄罗斯出技术,中国出市场和资金,毕竟26吨推力的发动机可不是小数目,伊尔-100运输机装上它,载重和航程都能上一个台阶,宽体客机用上它,就能减少对西方发动机的依赖。 中国航空发动机进口常年占比不低,光宽体客机发动机每年就得花不少外汇,之前C919用的LEAP-1C发动机虽然靠谱,但毕竟是别人家的技术,PD26一进来,等于多了个可靠选项,甚至还能借机吃透大推力发动机的技术原理,这种好事换谁都不会拒绝。 美国这边自然坐不住了,航空发动机可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王牌”之一,普惠、通用电气在全球市场占着大头,中国要是真和俄罗斯在PD26上深度合作,不光是抢市场的问题,更可能打破美国在航空动力领域的垄断格局。 之前美国对中国芯片领域卡脖子的套路大家都见识过,现在轮到航空发动机,肯定不想重蹈覆辙。 特朗普心里门儿清,中国的航空市场潜力太大,CR929一旦批量生产,发动机需求就是个天文数字,要是被俄罗斯抢了先,美国企业损失的可不止是订单,还有未来的技术话语权。 而且PD26不光能用在民用客机上,伊尔-100运输机那可是军用潜力不小,这种多用途发动机要是在中国实现技术落地,对美国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毕竟在全球地缘博弈中,航空运力和军事投送能力从来都是硬实力的体现。 说起来也有意思,之前中俄在AHL直升机项目上就因为发动机问题交涉了好几年,现在俄罗斯这么干脆地拿出PD26,显然是把宝押在了中国身上。 西方对俄罗斯的技术封锁反而倒逼了中俄的技术合作,PD35作为母型发动机本身就有35吨推力的潜力,衍生出的PD26虽然推力降了些,但胜在成熟可靠,中国拿到手就能用,还能在此基础上改进升级。 这种“拿来主义”加“自主创新”的路子,中国在高铁、核电领域都玩得很溜,航空发动机领域自然也能复制。 美国代表团赶过来,估计是想抛出新的合作条件,比如放宽某些发动机技术出口限制,或者用其他领域的让步来换取中国在PD26合作上的“谨慎”,毕竟真要是让中俄在大推力发动机上站稳脚跟,美国再想卡脖子就难了。 其实这事儿本质上就是技术话语权的争夺,俄罗斯有技术但缺市场,中国有市场但缺技术,双方一拍即合是必然结果。 美国之前总想着用技术封锁延缓中国发展,可没想到俄罗斯会在这个时候递上关键技术,这就像本来想关门打狗,结果旁边开了扇窗。 PD26的合作要是成了,不光是中国航空工业受益,俄罗斯也能靠着技术输出缓解经济压力,双赢的局面谁都乐见其成。 美国现在急着来北京,说白了就是怕这扇窗彻底关上,毕竟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当下,错过一个关键合作机会,可能就意味着失去整个时代的主动权,特朗普再怎么商人思维,这点轻重还是能掂量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