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雄计划”被紧急叫停,所以在中国成功不了。 “去雄计划”这个词,最近突然出现在舆论场里,引发了一大波讨论。 简单说,就是部分学校或机构在教育、宣传、管理制度中,有意无意地弱化男性的性别特征和角色,甚至用一些“柔化”“去阳刚化”的方式去培养下一代男性。 我们先不说这个词本身多么极端,单就它背后的逻辑来说,就和中国当前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 中国社会正在面临一个不小的问题,出生率持续下滑,青年群体越来越“佛系”,很多人不结婚、不生育,对未来抱持观望态度。 在这种背景下,任何削弱男性责任感、家庭意识和社会担当的做法,都会引来非常强烈的反弹。 “去雄计划”的出现,不是孤立的,而是和近年来社会上一些“审美倒退”现象联系在一起。 比如,娱乐圈一度流行“中性化”的男明星,很多青少年模仿这类形象,穿着打扮越来越女性化,说话行为也变得柔弱。 有人把这看作是审美多元,其实背后隐藏的是一种价值倾向的变调,尤其是在校园里,如果老师和教材开始默认这种风格是“正常甚至值得提倡的”,那对孩子的性别认知和成长路径,是会带来影响的。 中国传统社会对男性的要求一直是“顶天立地”“有担当”,不管你喜不喜欢,这种文化认知已经深深植根在几千年的家庭教育、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当中。 现在社会压力这么大,经济下行、竞争激烈,年轻人本来就容易焦虑,如果连性别角色的基本定位都开始模糊,最后只会让更多人无所适从。 从国家层面来看,教育部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之前有官员公开表示,要强化青少年的阳刚之气,这些举措的本质,是在纠偏,是在回应社会对“去雄”倾向的担忧。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去雄”这种思潮,其实是从某些西方国家传过来的,在一些欧美国家,性别观念已经走到了极端,男女性别差异被刻意淡化。 这种做法在他们的社会环境下,也许有其背景,但搬到中国来,根本水土不服。 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文化认同、伦理传统,决定了这种“去性别化”的路径很难被广泛接受。 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转型期,既面临人口结构老化的问题,也在努力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 培养什么样的下一代,关系到国家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走向,所以,“去雄计划”不仅在舆论上走不通,在教育实践中也注定被叫停。 说到底,这不是一个审美问题,也不是某种教育理念的争论,而是关乎国家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 中国不可能在这方面跟风模仿别人,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和发展阶段都不一样。 那些试图推动“去雄”的人,可能是出于好意,想让社会更包容、教育更温和,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前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能适应社会的人,而不是制造与现实脱节的理想模型。 参考资料:环球网《培养“阳刚之气”不只是体魄,更在于精神》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