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当年的大英帝国,你可以说它坏,但不能说它菜。至少在二战前,大英的政治手腕和政治嗅

当年的大英帝国,你可以说它坏,但不能说它菜。至少在二战前,大英的政治手腕和政治嗅觉无出其右。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带着老婆孩子仓皇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国都沦陷,皇帝跑了,这要是换成倭国或者毛子,那不得狮子大开口? 后来甲午战争,日军也就打到辽东,就敢勒索两亿两白银赔款,要求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但英国没多要,只勒索了八百万两白银,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实事求是地说,这点要求对清朝不算什么。咸丰皇帝也根本不在乎割地、赔款,他最害怕的是“公使驻京”和“亲递国书”。 为了不见洋人,咸丰甚至想出了“全免夷税”。也就是清政府放弃全部关税,对列强全部免税。 咸丰认为只要让洋夷赚爽了,他们就不会来北京找自己面谈。只要自己可以不见洋人,什么都可以谈,什么都可以出卖。 当然,英国适度索取,这并不是他们心善,而是作为海权国家,他们有更赚钱的门道。 亚罗号事件之前,英国人目睹了太平天国运动,见识到了中国底层人民的反抗精神,发现自己不可能像殖民印度一样殖民中国。因此选择了采用代理人模式,通过与清政府合作,打开中国市场,让中国人都买上英国的“洋货”。 只要Made In Britain在中华大地畅通无阻,那中国人积累了几千年的黄金、白银就会哗哗的流向英国。 这里有个问题,开放贸易后,真金白银哗哗外流,这对清政府有什么好处呢? 英国人又出主意了,我帮你建设现代海关体系。 在此之前,满清朝廷的税收是从地方一层一层收上来,县、州、府、道、省,每过一个环节,官员就要剥一层皮。最后朝廷到手的税收,往往不足百姓上缴的五分之一。 如果换成满洲人,压根就干不成改革海关这事。 而英国人赫德把控大清的海关后,虽然关税低得可怜,却基本做到了公正公道。外国到港货物,哪怕是英国商品,照样得缴税,一个子儿都不能少。英国雇员也非常敬业,只拿自己的报酬,剩下的全交给清政府。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百姓固然受剥削,可朝廷的收入却是实实在在增加了。并且还是稳定收入,甚至比传统的田赋、厘金收入都要稳定。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清政府、北洋政府动不动就拿未来的关税做抵押,向外国银行借款的原因。因为它稳定。 原来收不上来的钱,现在能收上来了,只要朝廷有钱,还怕维持不了统治? 于是,二鸦期间打得死去活来的大英,到了战后就成了满清,乃至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最坚定的“盟友”。 纵观中国近代史,毛子割走了中国330万平方公里(含外蒙),鬼子杀害了我3500万同胞,英国从中国赚走的财富无法估量。 可如今的舆论场,只看到仇俄、仇日,没看到对大英恨之入骨的。网上甚至还有这样的论调,即认为大英侵略中国,“对中国人民有好处”。 能把政治玩到如此境界,你得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