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物玩直播?数字技术让老祖宗的宝贝“活”了非遗数字化保护 博物馆里的文物开口说话,不是特效,也不是幻想,而是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活”过来的日常。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俑,戴上VR眼镜就能给你讲当年长安城的集市;敦煌壁画里的飞天,通过3D建模在屏幕上翩然起舞;就连故宫里落灰的古钟表,扫码就能看它百年前如何滴答运转。这些不是遥不可及的科技秀,而是普通人掏出手机就能触摸的历史。 过去总说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现在数字技术像个靠谱的“讲解员”,把碑刻上的冷僻文字译成大白话,把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拆成趣味动画。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再是玻璃柜里冷冰冰的展品,而成了能互动、能“唠嗑”的老朋友。这不仅让年轻人心甘情愿为文化买单,更让千年文明有了新的生命力。 不过有人说,数字技术让文物变“潮”,丢了原本的厚重感;也有人觉得,这才是让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好法子。你觉得,用数字技术“包装”文化遗产,是丢了本真还是续了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