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唐肃宗李亨在死之前,饿死了玄宗李隆基,父子两人为何到了如此地步?到底有何深仇大恨

唐肃宗李亨在死之前,饿死了玄宗李隆基,父子两人为何到了如此地步?到底有何深仇大恨? 李亨是李隆基的第三子,孩童时的他管未能得到李隆基太多的关爱与重视,却因被王皇后收为养子,过上了一段相对安稳的日子。 后来,为防止成年皇子与朝中大臣私下串通、威胁皇权,唐玄宗下令修建 “十王宅”,将所有成年皇子集中居住、统一管控。 住进十王宅的皇子们,生活方方面面都受到严格限制:一日三餐必须由专门的家令负责供应,宫中还会派遣宦官贴身 “照料”,实则是监视他们的一言一行。即便每日进宫面见皇帝,也只能沿着坊间的夹道行走。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震惊朝野的 “三庶人” 案爆发。 彼时,唐玄宗早已将宠爱转移到武惠妃身上,王皇后与太子李瑛的生母赵丽妃失宠,李瑛的地位也因此岌岌可危。为 了让儿子寿王李琩取代太子之位,武惠妃精心策划了一场阴谋:她谎称宫中出现刺客,诱骗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穿戴盔甲入宫护驾,随后却向唐玄宗诬告三人图谋造反。 盛怒之下的唐玄宗,没有经过仔细核查便将三位皇子废为庶人,不久后又下令将他们赐死。这场惨案让李亨内心充满了恐惧,也让他从此学会了在宫廷中小心翼翼地生存。 武惠妃病死后,唐玄宗在立太子的问题上陷入了两难。宰相李林甫极力推举寿王李琩,这反而引起了唐玄宗的警觉, 最终,在宦官高力士的建议下,李亨被册立为太子。可 作为武惠妃的 “旧部”,李林甫对李亨这个新太子始终心存不满,经常利用宰相的权力处处针对李亨。 而唐玄宗对此却始终采取 “冷眼旁观” 的态度,只有在李亨即将被李林甫逼入绝境时,才会象征性地出手保全他 ,这种刻意的 “制衡”,让李亨内心充满了无奈与委屈。 746年,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入朝献俘,他早就对李林甫打压太子的行为感到不满,于是在面见唐玄宗时,提议罢免李林甫,由刑部尚书韦坚接任宰相。 李林甫得知此事后,立即派人暗中监视太子与韦坚的行踪,很快就抓住了韦坚与皇甫惟明在迎祥观深夜会面的 “证据”,并借此诬告二人密谋拥立太子登基。 唐玄宗虽未完全相信李林甫的谗言,但为了敲打太子,还是将韦坚与皇甫惟明贬官。不久后,韦坚的弟弟为兄长鸣冤,还请求太子出面作证,这一举动激怒了唐玄宗。 为了自保,李亨不得不主动上表,请求与妻子韦妃和离, 这场风波让李亨与唐玄宗的父子关系增添了一道难以弥补的裂痕。 可风波并未就此平息。没过多久,李亨的良娣杜氏的父亲杜有邻,被女婿柳勣诬告 “勾结太子,意图谋反”。 李林甫趁机指派心腹吉温与御史负责审理此案,在他的暗中操控下,杜有邻、柳勣等人最终被杖打致死,他们的妻妾与子女也被流放。 为了撇清关系,李亨再次选择妥协,将杜良娣驱逐。在这一次次的打压中,李亨虽然都侥幸存活,却也真切地感受到了父亲的冷漠与猜忌。 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唐玄宗带着李亨等皇室成员与亲信大臣仓皇出逃,队伍行至马嵬驿时,士兵发生哗变,将杨国忠斩杀。随后,士兵们又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 马嵬兵变后,在陈玄礼、李辅国等大臣与宦官的拥护下,李亨决定与父亲李隆基分道扬镳 ,他率领一部分士兵北上灵武,并在那里正式登基称帝,同时遥尊远在蜀地的李隆基为 “太上皇”。 李隆基得知李亨称帝的消息后,心中充满了愤怒,却又无力回天。此时的他,因 “安史之乱” 的爆发早已威望尽失,身边的护卫也寥寥无几;而李亨在灵武却得到了各地将领的支持,兵力日益强盛。 权衡利弊之下,李隆基不得不选择妥协 ,承认了李亨的皇帝身份。 757年,唐军收复长安后,李亨派人前往蜀地,迎接李隆基返回长安。 当李隆基的队伍抵达凤翔时,李亨派去的三千精兵突然上前,以 “保障太上皇安全” 为由,要求唐玄宗身边的六百护卫将兵器全部上交,存入凤翔的府库中。这一明显带有 “缴械” 意味的举动,彻底暴露了李亨对李隆基的警惕与不信任。 回到长安后,李隆基的生活更是陷入了凄凉与孤寂之中。大宦官李辅国,在李亨的默许甚至支持下,对李隆基展开了步步紧逼的 “打压”:他先是强行将李隆基从兴庆宫迁往西内太极宫;随后,又将李隆基身边的宦官高力士流放黔中,将陪李隆基多年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罢免官职。 失去了亲信与自由的李隆基,沦为了深宫之中的 “孤家寡人”,只能在对往事的回忆与悔恨中度过余生。 762年,李隆基在太极宫的凄凉宫殿中病死,年七十八岁。关于他的死因,民间有 “被李亨饿死” 的传言。 尽管这个说法有争议,不过,从李隆基晚年被幽禁的处境与李亨紧张的关系来看,李亨对李隆基的冷漠与疏于照料,无疑加速了李隆基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