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你要是看到一些体态肥胖,屁股大并且满身是肉的人,放心那大概率是穷人;而看到身材苗条,并且精神焕发的人那就是有钱人,为啥这么说呢? 大家总说吃什么、活得健康是个人的选择,但在美国,真正的选择权被钱包和时间牢牢控制。 收入低的人住的区域周围全是快餐店和便利店,就算想吃点新鲜的水果蔬菜,都得开很远的车去特意买。 一天下来拼死拼活干十几个小时,连喘口气都难,哪还有心思回家做饭或去运动?与那些随时能去高档健身房的有钱人相比,穷人根本没有享受健康生活的机会。 在媒体和广告里,健康被包装成精致的生活方式,跟高价健身房、私人教练、豪华的营养套餐一挂钩,健康食品在货架上都明晃晃地标着高价、包装也比普通食物高级不少,看起来就像专为富人服务。 这些高消费的符号,把健康变成了身份的象征。普通人家庭一想到一盒草莓要花去几乎一顿饭的钱,根本舍不得多看一眼。 真正让人无力的是,这种困境会一直传下去。穷人家里的孩子从小习惯了快餐和高热量食品,把健康饮食当成了奢侈,小孩子也根本没机会学会自己动手做饭。 等他们长大后,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很难再被打破。一代接一代,健康和生活的鸿沟只会越拉越大。 美国的医疗体系又是出了名的昂贵,看病的花销常常让普通家庭压力山大。 对于那些买不起好保险的人来说,小病能拖就拖,生了大病就更麻烦,没钱治只能硬扛,久而久之,小病拖成大病,健康像是在慢慢流失。 身体的模样也渐渐成了一种身份标签,瘦的人更容易获得工作机会和善意对待,而胖的人则会被默认不够自律、不够努力,还会被扣上各种负面印象。 外形不仅影响社交,还直接影响职场上的升迁和机遇。这样一来,努力生活的人却被身材外形困住,想要翻身就比别人艰难得多。对他们来说,不是选择懒惰,而是根本没得选。 美国表面上提倡公平和自由,可在健康这件事上,阶层壁垒其实早就立起来了。 从吃什么到怎么动,从在哪里活着到生病以后怎么办,这一切都被收入、时间和居住环境一环套一环地卡住。 想过上有选择的生活,前提是你的钱包、时间和住址得先过关。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所谓“自律”和“健康生活”,也许只是有钱人才能负担得起的奢侈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