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叫板西贝,这场预制菜之争背后藏着什
最近,餐饮界和网络圈被一场争论搅得沸沸扬扬,主角一边是拥有千万粉丝、敢说敢言的罗永浩,另一边则是在全国拥有数百家门店的知名连锁餐饮品牌西贝。究竟是什么,能让这看似 “八竿子打不着” 的两者站在对立面?答案就是 —— 预制菜。
9 月 10 日,罗永浩在微博上吐槽西贝:“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这条微博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千层浪。网友们纷纷加入讨论,有人附和罗永浩,表示自己也曾在西贝吃到过类似 “预制菜口感” 的菜品,感觉被高价 “割了韭菜”;也有人对罗永浩的说法持怀疑态度,认为西贝作为知名品牌,不至于如此。
面对罗永浩的 “发难”,西贝迅速回应,称店内招牌菜牛大骨是每天现煮,莜面也是店内工作人员现场手搓,炒菜用的是每天新鲜到店的蔬菜现场炒制,不存在预制。但罗永浩显然不买账,继续发文回击,描述当晚菜品口感糟糕,羊排有隔夜重烤味,葱香烤鱼变葱 “腥” 烤鱼,且所有菜品都不滚烫,以此来佐证自己吃到的是预制菜。
这场争论看似简单,实则背后暗藏诸多行业问题。从消费者角度看,大家真正在意的是自己的知情权。如今预制菜越来越普及,消费者并非完全抵制预制菜,毕竟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快节奏生活的需求。但当消费者花着较高的价格,走进一家定位不算低的餐厅,期待能品尝到新鲜现做的美食,结果却发现可能是加热即食的预制菜时,这种心理落差可想而知。大家会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服务和价值,有种被 “欺骗” 的感觉。
从行业标准来看,预制菜的界定目前还存在模糊地带。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 2024 年发布的通知中,对预制菜的定义是 “一般指以各类农、畜、禽、水产品为原辅料,配以调味料等辅料,经预选、调制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半成品。通常预制菜需要在冷链条件下贮存或运输,供消费者或餐饮环节加工者简单加热或烹饪后食用”。西贝称自己采用的是中央厨房标准化加工,配送至门店的是原料,比如羊排切割成标准形状等,以此规避 “预制菜” 标签。但在消费者心中,只要不是从洗菜、切菜到下锅全程在门店完成,就会被认为是预制菜。这种商家和消费者对预制菜认知上的差异,也是引发争论的重要原因。
如今,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表示一定会起诉罗永浩,称其言论对西贝商誉影响很大。而罗永浩则悬赏 10 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
阅读:12
点赞: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