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决裂了吗?乌克兰武装部队前任总司令扎卢日内称,如果乌克兰再不停火,一直维持现在的防御策略和资源动员模式的话,俄乌战争可能要持续到2034年。 当乌克兰前总司令、现任驻英大使扎卢日内最近在一次采访中抛出“战争可能打到2034年”的预测时,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它更像是一份冷静到残酷的战场诊断书,揭开了乌克兰战争机器内部正在发作的三重并发症。 这背后最核心的问题,是一道残酷的数学题:人不够了,乌克兰的兵力危机已经到了“最让人绝望”的地步,征兵范围不得不扩大到60岁以上的老人和女性,前线的士兵倒下,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枪伤,而是因为身体被彻底榨干了。 早在2023年反攻陷入停滞时,扎卢日内就呼吁动员近五十万人,这个数字本身就暴露了问题的严重性,而对手俄罗斯玩的却是一场消耗游戏,他们用偏远地区的人口填补战线,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居民生活几乎不受影响,这给了克里姆林宫巨大的战略纵深。 俄罗斯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计划到2036年投入天文数字的军费,他们的战术很明确:用自己的人口和经济优势,慢慢把乌克兰的血放干。 再来看战场本身,它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推进线”,扎卢日内将其称为“杀戮线”,现代科技,尤其是无人机,让任何大规模的地面冲锋都变成了自杀,自2024年阿夫杰耶夫卡战役后,战争就彻底转向了这种绞肉机模式。 俄罗斯迅速适应了新规则,他们挖了密集的战壕,布下天罗地网般的雷区,目的不是占地,而是高效杀伤,技术上他们甚至领先一步,部署了能打50公里的光纤制导无人机,并用电子战系统压制对手。 反观乌克兰,本土的无人机生产因材料短缺而停滞,决策层仍然过度依赖时断时续的西方援助,扎卢日内很早就警告,必须加速发展自己的军工,尤其是无人机和电子战系统,但这个转型的窗口期似乎被错过了。 最深层的困境,其实源于指挥层内部的两种声音,扎卢日内代表的是军事现实主义,他认为核心是“保存兵力”,在他看来,死守每一寸土地是愚蠢的,必要时从高风险地区撤退,才能为漫长的战争留下火种。 而总统泽连斯基则代表着政治象征主义,对他来说,每一块领土都与国家意志和士气挂钩,绝不能轻易放弃,这种战略分歧导致乌军常常在火力劣势下被迫死守,在库拉霍韦等地承受了巨大的、本可避免的伤亡。 这种军事上的务实和政治上的象征之间的矛盾,让乌克兰陷入了一个“既要打、又要守”的消耗陷阱,这恰恰是俄罗斯最乐于见到的局面。 所以扎卢日内的“2034年预言”,是对这三大困境,人力失衡、技术滞后和战略分歧,叠加后的必然推论,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共同将乌克兰推向了一条精疲力竭的轨道。 这位将军的诊断至今仍然有效,战争的最终走向,不取决于一两次战役的成败,而在于能否正视并解决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否则时间本身,就会成为乌克兰最可怕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