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陈志文:化解小学教师“过剩”,小班化教学可行吗?

因地制宜打通使用各学段教育资源,加强跨学段动态调整和余额调配

□作者陈志文(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

近日,南方周末刊发一篇题为《新生数量锐减,小学教师“过剩”之后》的报道,引发热议。报道中提到,据北京大学副研究员田志磊的研究,从2023年到2027年,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这六个省份的小学在校生预计将减少超15%。面对生源萎缩的现实,如何消化富余老师,成了一个待解的问题。

而在此前,一些地方的小学教师转岗、分流等新闻相继被曝出,频繁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如何根据人口变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界的重大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就明确提出,因地制宜打通使用各学段教育资源,加强跨学段动态调整和余额调配。

↑8月23日,在衡山县的城南实验小学,教室布置仍停留在上学期末结束时,一间教室里密集摆放着四五十张课桌。图据南方周末

“过剩”的小学老师到哪里去?从媒体报道看,各地的主要做法无非三个:一是转学段,转岗。即把多余的小学老师调整到初中、高中,因为当下很多中学正面临老师紧缺的问题。或是把一线教师转到教辅工作岗位。二是清退临时聘用的教辅人员,并开始严格控制教师招聘数量。三是跨行业转岗。这部分教师不再是在学校任教,而是进入管理岗,比如转入地方其他政府单位工作。

当然,也有一些专家提出了小班化教学的应对策略,认为人口减少推动教育转型,可从“统一标准”逐渐向“个性定制”转变。

客观来说,小班化教学的确是一种应对办法,其最大亮点在于让班额标准降下来,让教师能有更多精力实施因材施教。但结合现实,这样的应对方法或并不具备普遍意义。小班化教学意味着成本更高,也容易受限于资源。虽然“过剩”的教师可以被利用,但人力投入并不会减少、财政压力依然存在,甚至可能产生因改革而增加的管理成本。某种程度上,除了北京、上海等财政充裕的发达地区,其他多数地方缺乏小班化教学改革的动力。

另一方面,教师“过剩”现象更多集中在人口流出的农村、乡镇地区,而人口大量流入的城市,教师可能依然紧缺,这种区域间的失衡恐怕也无法通过小班化教学改革来进行调和。

如何化解小学教师“过剩”问题?最核心的解决办法或许还是两个:控制现有老师的总体规模,在培训的基础上进行跨段、转岗,包括跨地区的转移;等待部分教师群体的离退休,实现自然减员。

对于小学教师的跨段任教,可能有家长担心教育质量跟不上。其实,现在大量年轻教师都是本科以上文凭,又有着长期的一线教学经验,经过专门培训还是可以胜任的。况且,一些地方也明确要求“具备初中及高中教师资格证,会优先为其安排转学段任教”。此外,一些地方也在着手研究制定教师转岗分流、调节教师结构性均衡方面的相关政策。

我们有自己的体制优势,在各地因地制宜的探索中总不乏解决办法,但无论采取哪种手段,现在都必须未雨绸缪,根据生源变动对教师的总量进行控制。当然,以中小学教师为核心的教育资源的配置调整,除了考虑绝对生源的下降,也必须考虑城乡之间生源的单向流动的叠加:伴随城镇化的发展,乡村、城镇生源快速流出,而部分城市学校则面临学位不足的复杂局面。

基于人口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现在部分地方小学教师“过剩”或只是一个开始。从这个角度讲,教师群体也有必要积极做好职业规划,提升个人的不可替代性。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需求如何调整,人们对精细化、优质化教育的渴求都始终存在。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