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9月8日,西班牙首相突然宣布了一个颠覆性的决定。 西班牙“封锁令”砸向以色列,这回欧洲真有人站出来了。 9月8日下午,西班牙首相佩德罗·桑切斯忽然放出一个重磅消息,从即日起,禁止所有为以色列运输武器、燃料和食品的船只和飞机通过西班牙领空和港口。 这个决定不是“呼吁”,而是“封锁”,说白了,就是谁敢给以色列送东西,别想从我们这过。 这不是一句外交抗议,而是一记实打实的“断供”,直接把以色列的后勤线掐在了地中海边上。 在全球对巴以冲突几乎已经麻木的今天,这一下子把欧洲的袖子卷起来了,桑切斯敢这么干,背后到底是人道立场,还是地缘策略?这事儿,可能远不只是表面那么简单。 西班牙首相这波操作,说得直接点,就是“不给以色列过路费”。 9月8日,新华社报道确认,桑切斯政府正式下令,全面禁止承运以色列军用物资、燃料乃至食品的船只与飞机,使用西班牙的港口与领空。 禁令立即生效,而且没有设置“过渡期”或“豁免权”。 这不是象征性的“谴责”,也不是走流程的“外交信”,而是实打实的物理封堵。 而封堵的理由,桑切斯说得也很直白,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已经构成对巴勒斯坦平民的严重人道主义危机,西班牙不愿再成为“帮凶”。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从2023年冲突爆发到现在,已有超过3万名巴勒斯坦人死伤,基础设施濒临崩溃,医疗系统几近瘫痪。 西班牙政府表示,继续允许物资通过本国渠道流向以色列,就是对这场危机的默认。 有意思的是,这项决定在国际法上找得出依据,根据中立原则,一国可以在冲突中选择限制对交战国的物资通行权。 但西班牙这次不仅选择了中立,还主动站出来“划红线”,这在北约国家里,的确是头一份。 很多人一听西班牙出头,第一反应是,又一个“边缘国家”搞点存在感。但真不是这样。 西班牙可是北约的“正牌成员”,不像土耳其那种靠地理优势“卡门口”的角色,根据北约2022年发布的官方报告,西班牙在北约的经济体量排名第六,贡献了约2%的GDP份额,军费投入也在逐年增长。 更重要的是,西班牙紧邻地中海,是欧洲南部重要的海上中转站,掌握着通往以色列、北非乃至中东的海空要道。 如果说土耳其一直被当作是“替北约看门的”,那西班牙则是“自己也有钥匙”的屋主。 而且欧洲国家对土耳其的态度,一直是“用得上、但不信任”,对西班牙,却是“本家人中的一员”,这就是为什么,西班牙的这一步,不只是“表态”,而是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的“模板”。 最近,《华尔街日报》就分析指出,爱尔兰、比利时等国正在密切关注西班牙的动向,内部已经开始讨论是否应该出台类似政策。 如果这把火真烧起来,那北约的“内部一致”就成了笑话。 西班牙这番“动真格”,让以色列气得不轻,9月9日,以色列外交部紧急召见西班牙驻以大使,并发布官方抗议声明,称该决定“严重偏离事实”,是对以色列“合法自卫权”的否定。 与此同时,欧盟内部也陷入分裂,法国和德国目前对西班牙的决定持“保留态度”,并未明确支持,但也没有公开反对。 毕竟,在当前民意日益关注巴勒斯坦局势的背景下,谁都不想轻易站到“支持战争”的那一边。 从数据上看,西班牙这一封锁,可能影响以色列约10%的物资进口。根据PortWatch航运平台的资料,2022年超过8%的以色列海上进口物资经过西班牙港口中转,若再加上空运比例,总影响量可能更大。 尤其是在当前地中海局势紧张、红海航道不稳定的背景下,西班牙的决定一封锁,以色列的“后勤链”就等于多了一道门槛。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南方国家的媒体,甚至开始把桑切斯称为“西方版胡塞一哥”,这当然是调侃,但也说明了他在“反以情绪”泛起的全球南方舆论中,突然成了“敢对以色列说不”的代表人物。 不过别忘了,桑切斯不是也门民兵,而是一个欧盟国家的民选领导人,他的这波操作,也许正好卡在了“合法”“中立”“人道”的三点之间,刚好让人找不到太多反驳的理由。 有人说,这不过是西班牙的一时情绪,也有人说,这标志着欧洲舆论的风向真的变了。 但不管怎么看,桑切斯这次的选择,的确动了北约的根筋,也让以色列长期以来“欧洲通道畅通无阻”的局面变了天。 接下来,是否会有更多国家站出来?美国会不会出面“打圆场”?联合国是否会借此推动和平进程?这些都是接下来几周的看点。 不夸张地说,这可能是2025年欧洲外交中的一个分水岭。 西班牙这一步,不只是挑头,或许也给出了一个信号,在巴以冲突这道难解的题面前,欧洲已经不愿再只做背后的观众。 拭目以待,谁会是下一个“敢动”的国家。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