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泉州打造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标杆

2025年福建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交流活动现场

泉州网9月10日讯(融媒体记者张素萍通讯员陈少波文/图)昨日,在2025年福建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交流活动现场,泉州市文旅局副局长何奕斌以《守正创新护文脉融合赋能树标杆》为题,交流分享泉州建设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实践与经验。

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以“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为理念,探索出一条文化根脉守护与创新发展的融合之路。泉州市文旅局也因此获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参会人员深入了解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市)的创新实践。

整体性保护

系统化筑牢闽南文化生态根基

何奕斌介绍,泉州把闽南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纳入城市发展顶层设计,以保护非遗为核心,结合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并将保护区建设纳入“十四五”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及绩效考核,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夯实法治保障。出台实施《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市行动力案(2021—2025年)》等专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立法起草优秀传统地方戏曲保护条例,提升闽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法治保障水平。

保持原始风貌。秉承“留人留魂首先要留得住,见人见物首先要见得着”的理念,率先对21个重点区域文化生态进行整体性保护,以微改造、业态导入、政策扶持等形式,引导非遗项目入驻中山路、西街、洛江桥南古街、台商洛阳古街、永春五里古街等街区,打造“活态博物馆”。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可持续生计试点,运用传统营造技艺修复669幢传统历史建筑,实现“修旧如旧”,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传承体系的构建更显匠心。实施“十百千”工程,建成12个市县级非遗馆、370个非遗传习所及1000个文化展示点;推进百师于徒·濒危非遗项目扶持振兴计划,先后认定公布七批次市级非遗项目、九批次市级非遗传承人;多年深耕“非遗进校园”,多所院校加强南音、陶瓷工艺、茶学等非遗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数字化建设同步发力,闽南文化数据开放平台整合250TB资源,从方言保护APP到《幼儿园闽南语绘本》,文化记忆在科技中新生。

全方位提升闽南文化价值

为了让闽南文化“传”起来、“活”起来、“美”起来,泉州构建起立体化、多层次的闽南文化活态传承和传播矩阵。

在活态传承方面,以非遗为内核,结合现代审美、数字技术和市场需求,举办民俗踩街、元宵灯会、非遗游园会、非遗市集等特色活动,组织非遗传承人赴省内外、港澳台推介展演,开展两岸大学生闽南文化体验营、泉・澎“乞龟”民俗活动,推动闽南文化成为两岸同胞共有精神纽带。实施非遗视频传播传承工程,“非遗芳华录”“七十二绝技”系列短视频播放量突破3000万,还被外交部选用推介。全国南戏展演永久落户泉州,“行进式叙事”剧场打造沉浸式体验消费场景,让传统戏曲以更亲民时尚的方式走进生活,实现“破圈”传承。

在理论研究层面,泉州统筹资源,深挖闽南文化内涵外延,先后承办海洋文明与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学术研讨会、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座谈会等活动,实施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出版工程,不断强化闽南文化话语权,提升社会对文化生态和非遗价值的认知。

深耕海外传播,泉州实施“非遗出海”计划,在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海外推广服务点,助力闽南文化和文旅资源走向世界。组织代表性非遗项目参加联合国以及东南亚、中东欧等国文旅推广活动,打造海丝国际文旅节等国际影响力强的文化品牌,助推打造世界海丝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微视频《我在泉州学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微视频征集活动优秀案例”;簪花围通过流量传播,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点赞“簪花很美,泉州很赞”,让闽南文化走向世界、赢得认同。

活化利用

多维度释放闽南文化经济效益

泉州探寻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非遗创新路径,打造“非遗+”消费新场景,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双向奔赴的“泉州示范”。

在打造非遗IP上,泉州深挖非遗内涵,注重营销创意策划,以簪花围民俗为突破口,借助明星效应与社交平台流量红利,网上相关话题阅读总量突破300亿次,“泉州簪花围”入选央视总台“2024年度文旅经济盛典”十大典型案例、全国非遗旅游体验创新十佳案例;提线木偶戏以“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盛况强势出圈,“先订戏票、再订机票”成为游玩泉州的攻略宝典,泉州提线木偶剧院年票房突破2000万元。

结合制造业优势产能,泉州推进文化再生产,开设手工体验工坊、文化主题场馆等载体,拓展非遗市场边界,有效激活全产业链规模效应与拳头效应,聚力打造以非遗为核心内涵的产业集群,做优特色经济。

在释放产业潜能方面,泉州推动闽南文化与文创、美食影视、演艺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非遗+设计+场景”的创新模式,非遗元素深度嫁接古城街巷、滨海渔村、酒店民宿等,打造非遗元素生活化、市场化产品开发应用场景,绘就非遗体验“沉浸式图谱”。同时,培育全国非遗特色研学旅游线路,打造古城西街、中山路、晋江五店市、梧林古村落、惠女海韵休闲街区、崇武水关等网红打卡地,让闽南文化在赋能经济发展中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