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秋帆登上了华山苍龙岭。当爬到最高处时,看到两侧万丈深渊,顿时头晕目眩,动弹不得,大声哭喊:“我命休矣!” 这毕秋帆可不是普通的文官,他是乾隆二十五年的状元,主持编纂过《续资治通鉴》的大学者,在陕西任上修城墙、护碑林、开荒地,老百姓都称他“毕青天”。可谁能想到,这位治河赈灾都不皱眉头的封疆大吏,会被华山一条石脊吓得魂飞魄散呢? 话说当日毕沅带着随从登山,本想效仿古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情,结果刚踏上苍龙岭就傻了眼。这岭脊宽不过三尺,像一把薄刀嵌在两山之间,两边云雾翻涌,望不见底。他仗着胆子挪了几步,忽然一阵山风掠过,脚下石阶竟微微发颤,这位年近五旬的巡抚大人瞬间腿肚子转筋,瘫坐在地。随从们急得团团转,想扶他起来,他却死死攥着铁链不放,鼻涕眼泪糊了满脸:“莫要靠近!再动半步,我便一头栽下去!” 就在众人束手无策时,山腰间传来一声清亮的山歌。抬头望去,一位砍柴的老汉正背着柴篓健步如飞,转眼间就到了跟前。老汉瞅瞅毕沅煞白的脸色,乐了:“大人莫怕,这苍龙岭看着唬人,实则稳当得很。您看这铁链子,还是前朝万历年间新换的呢!”说着便要伸手搀扶。毕沅却连连摆手:“使不得使不得,我自幼恐高,这……这如何是好?” 老汉挠挠头,突然一拍大腿:“有了!当年韩退之韩大人也在这儿哭过鼻子,后来华阴县令让人用酒灌醉了他,裹着棉被抬下山的。要不咱也试试?”随从们面面相觑,毕沅却咬咬牙:“死马当活马医,且依你!”于是众人七手八脚灌了毕沅半壶烈酒,用毛毯将他裹成个粽子,又找来两根粗麻绳捆在腰间。老汉一声吆喝:“起——”十几个青壮汉子齐声发力,愣是把毕沅从苍龙岭最高处“吊”了下来。 这事传回西安城,老百姓都当成笑谈。可毕沅却没恼,反而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他自掏俸禄雇来石匠,把苍龙岭的石阶从250级拓宽到350级,又在两侧加了半人高的石栏。工匠们干活时,长安城突然下起红雨,有人说是苍龙岭的龙脉被惊动了,毕沅却哈哈一笑:“我这是给百姓修平安路,就算断了龙脉,也是造福万民的功德!” 第二件事更绝。毕沅让人在苍龙岭刻了块石碑,上面写着“毕秋帆大哭处”。有人劝他:“大人乃朝廷重臣,这般自曝短处,恐遭非议。”毕沅却摆摆手:“当年韩文公能哭,我毕某为何不能?人皆有惧,贵在知耻而后勇。”后来这块碑成了华山一景,游人走到此处,都要摸摸石碑感慨几句。 这事传到乾隆皇帝耳朵里,龙颜大悦:“毕沅能文能武,更难得有自知之明。”此后毕沅在陕西的施政愈发顺畅,他主持修葺的西安城墙至今仍是古城地标,他编纂的《关中胜迹图志》成了研究西北历史的重要文献。而华山苍龙岭,也因为这段故事,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气。 如今登上苍龙岭,看着络绎不绝的游人,谁能想到这里曾让一位封疆大吏哭成泪人?但正是这份真实,让毕秋帆的形象愈发鲜活——他不是高居庙堂的泥塑,而是有血有肉、能屈能伸的真汉子。正如华山石刻所言:“韩老哭赵老笑,一哭一笑传二妙。”这世间事,最怕的不是害怕,而是害怕之后再无前行的勇气。 (本文参考《清史稿·毕沅传》《华山志》及民间传说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