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90年前,日本人将一种毒草带到中国,并大面积种植,泛滥成灾后差点导致我国农作物绝

90年前,日本人将一种毒草带到中国,并大面积种植,泛滥成灾后差点导致我国农作物绝收,相关部门耗资2亿,都拿它没办法,万万没想到,这么难缠的植物,最终竟然被一小虫子消灭!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九十年前,日本人入侵中国时,不仅带来了战火,还带来了一株普通人根本不会在意的草,这种草叫水花生,学名空心莲子草,原产南美,看起来和田间常见的野草没什么区别。 当时日本军队的马匹饲料供应不上,他们急于寻找一种既便宜又高产的替代品,就把这种草引进到上海一带试种,没人会想到,这株不起眼的草,会在中国蔓延成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生态灾难。 水花生的生命力几乎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它能在水里疯长,能在陆地扎根,只要茎秆断一截,丢在泥里就能重新冒芽,牲口把它吃进肚子里,消化不完的部分排出来照样还能继续生长。 它的蔓延速度极快,几个月的时间就能覆盖大面积的水面或者田地,当时的百姓并没有意识到危险,反而觉得这是个好东西。 它长得快,用来喂猪牛羊不用费心割草,甚至在饥荒年代还被当成菜叶吃,到了集体生产时期,更是被推广到各个省份,成了农户眼里的“天然饲料”。 可随着面积越来越大,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水塘里的鱼群开始死亡,密不透风的枝叶把水面完全盖住,水里缺氧,水草枯死,鱼虾翻白,农田里庄稼的根系被挤压,水稻大幅减产,甘薯出现绝收。 农民一边清除一边看着它越长越快,根本压不住势头,湖北、江苏、江西等地成为重灾区,鱼塘被变成了草坪,农田大片减产。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数据显示,全国已有二十多个省份遭受影响,每年经济损失超过十亿元。 为了对付它,各地尝试了各种办法,人工割草是最直接的方法,可是根茎一断,就会冒出更多新芽,机械粉碎表面上看很快,但碎片随着水漂走,第二年长得更凶。 喷洒农药带来的副作用更大,不仅水花生根系依旧存活,连其他植物和水里的生物也一起遭殃,甚至影响农田灌溉用水。 湖北省在2007年投入了两亿元,希望能彻底根除,可过了不久水面上又是绿油油一片,这种草仿佛怎么都赶不走,农民、科研人员、政府都被它折腾得束手无策。 转机出现在一次南美的考察中,科学家们注意到当地的水花生并没有泛滥成灾,反而叶片上布满了虫眼,茎秆也像被掏空一样。 原来,水花生在老家早就有天敌,那就是一种三毫米长的小甲虫——水花生叶甲,它的幼虫会钻进茎秆吸食汁液,成虫则把叶片啃得像被剪碎的纸条,这种甲虫几乎只盯着水花生,对其他作物不感兴趣。 2010年前后,我国相关部门开始在重灾区试点投放叶甲,在湖北梁子湖,原本厚达两米的水花生草垫被啃出一个个缺口,阳光重新照进水里,没多久,沉寂多年的鱼虾重新出现。 当地渔民记得很清楚,那一年湖面终于恢复了水波,捕鱼的日子又回来了,这个变化让所有人都看到希望,一株株让人绝望的毒草,竟然被小小的昆虫制服。 当然,事情并不是一下子就彻底解决,水花生叶甲本身也有弱点,它们不耐寒,冬天容易冻死,湖北等地冬季气温较低,导致第二年虫子的数量不足,防治效果会大打折扣。 科研人员为了让叶甲顺利过冬,建立了温室大棚繁育基地,把虫子集中保种,等到来年春季再统一释放。 荆州、咸宁、鄂州等地都建起了这样的基地,虫群数量得到了保障,防治效果逐年提升,事实证明,只要叶甲数量够多,短短十几天就能把沟渠和堰塘里的水花生啃光。 在经历了多年鏖战之后,水花生的泛滥终于得到控制,它虽然没有彻底消失,但已经不再威胁到农田和湖泊的生存环境。 部分地区的农民还学会了利用它,把收割下来的水花生晒干后沤肥,变成田里的养料,有的地方尝试提取其中的成分,用作饲料或原料,曾经的“生态杀手”,如今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被转化为资源。 这段经历留下的警示非常深刻,水花生只是外来入侵物种的一个典型例子,中国目前已经发现了六百多种外来入侵物种,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千亿。 水葫芦堵塞发电站进水口,加拿大一枝黄花挤占小麦生长空间,这些情况都在提醒人们,外来物种一旦失控,代价极其惨重。 九十年前日本人随手引入的一株草,让我们付出了数十年的努力和两亿元的学费,最后解决问题的办法,却不是复杂的机械设备,也不是昂贵的农药,而是一种小小的甲虫。 人类一直以为可以完全掌控自然,但这件事让我们明白,生态平衡其实非常脆弱,尊重规律,谨慎对待外来物种,才是真正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