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大国没有免费的午餐!蒙古那个超级大铜矿,离中国边境才80公里,结果没抱上中国大腿,便宜了力拓! 在蒙古广袤的南戈壁省,有一个叫奥尤陶勒盖的地方。 这里藏着一个世界级的铜矿,储量惊人,超过三千万吨的铜,还附赠了上千吨黄金和数千吨白银。 更有意思的是它的地理位置,离我国边境线非常近,最近的地方也就80公里。 按理说,守着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市场,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但故事的走向,却让人大跌眼镜。 2009年,蒙古国没有选择近在咫尺的邻居,而是将橄榄枝抛向了远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力拓集团,并给了对方66%的控股权。 这背后,是蒙古国一项雄心勃勃的“第三邻国外交”战略。他们希望引入西方力量,来平衡身边中俄两个大国的影响力,摆脱经济上对邻居的过度依赖。 为了显示决心,合同里甚至加了一条匪夷所思的排他条款:禁止将挖出来的原矿直接卖给中国。 这份契约,在当时或许被看作是一次地缘政治上的高明操作,是蒙古走向“独立自主”的象征。但这份纸面上的胜利,很快就变成了现实中的沉重枷锁。 他们似乎忘了,地缘政治的棋局再精妙,也绕不开经济规律这道最基本的坎。这种将关键资源“筹码化”的思维,也为后来的中俄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 现实很快就给这份雄心勃勃的计划泼了冷水,而且是接二连三的冰水。首先是电。开采世界级大矿需要巨量电力,蒙古自己的电网根本撑不住。 最简单、最便宜的方案,就是从几十公里外的中国边境电网拉一根线过来。但这显然不符合“摆脱依赖”的初衷。 于是,蒙古向力拓提出要求,令其自行出资8亿美元建设一座燃气发电站。此笔资金需力拓全额承担,用以完成该发电站的建设事宜。结果呢?燃料运输成本高昂,供电还三天两头不稳定。 随后进入加工环节。蒙古以“保护本土产业”为名,明令禁止力拓直接出口原矿石,要求其必须于当地兴建冶炼厂,以此推动本土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听起来很美好,但蒙古既没有足够的熟练工人,也没有配套的供应链。力拓只能硬着头皮上,又是一大笔投资,效果却差强人意。 最离谱的还是运输。因为那条禁售条款,最近的80公里路不能走。这可如何是好?无奈之下,只能舍近求远。先将矿石运往遥远的俄罗斯港口,再把矿石装上船只,运往世界各地。这一迂回绕行,使得每吨矿石的运输成本无端增加了300美元。 如此一来,成本显著上扬,着实令人忧虑其后续影响。整个项目变成了一个吞噬资本的无底洞,力拓的投入早已超过170亿美元,还被迫免除了蒙古政府24亿美元的债务,提供了50亿美元的无息贷款。 最讽刺的是什么?是这些铜产品绕了地球大半圈后,大部分的最终买家,依然是中国。地理和市场的强大引力,用一种极其昂贵且扭曲的方式,强行修正了那个不切实际的政治蓝图。 结果就是,力拓深陷泥潭,原定2020年的达产目标遥遥无期;而蒙古国呢,不仅没赚到预期的钱,还背上了高达419亿美元的外债,几乎是其GDP的1.3倍,国际信誉也大打折扣。 实际上,蒙古并非处于毫无选择的困局之中,其本可在诸多路径中权衡,觅得更为优化之抉择。就在不远处,中蒙合作的图木尔廷-敖包锌矿项目,展示了完全不同的景象。 中国有色集团不仅提供了2亿人民币的优惠贷款,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高效建成了项目。更重要的是,合作不仅仅是挖矿,中方还为当地修路、建公园、提供大量就业,并致力于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连蒙古总统都称赞这是“蒙中友好合作的榜样”。 一个把资源当筹码,结果把自己套牢;一个以合作为基础,实现了共同发展。两种模式,两种结局。奥尤陶勒盖的困局,说到底是一个关于“幻想”与“现实”的故事。 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总有人觉得可以利用大国间的矛盾,为自己谋取一份“免费的午餐”。但最终会发现,任何脱离了经济与地理基本盘的精明算计,最后买单的,往往还是自己。 对于蒙古这样的内陆国来说,认清现实,选择能一起把蛋糕做大的伙伴,远比追求虚幻的战略平衡要来得实在。 信源:新浪财经——一代帝国蒙古坐拥万亿资源,本应“笑着数钱”,为何没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