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63年,伐木工在山中捡到一枚印章,中央随即调3辆卡车士兵搜山 一枚被埋藏近

1963年,伐木工在山中捡到一枚印章,中央随即调3辆卡车士兵搜山 一枚被埋藏近30年的银质印章,如何让上级部门紧急调动三卡车士兵进山搜索?1963年,江西万载县伐木工郭兴仁的偶然发现,揭开了一段尘封的革命历史,也引出了五位无名英雄的悲壮故事。 郭桃仁兄弟俩都是湖南平江人,新中国成立后来到江西万载县官元山林场当伐木工。万载县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2年至1934年,湘鄂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曾驻扎在当地小源达两年之久。哥哥郭桃仁工作踏实,很快当上了伐木队长,弟弟郭兴仁性格活泼,但在哥哥带领下也渐渐安分下来。 1963年10月的一天,郭桃仁带着十几个工人上山伐木,郭兴仁因为肚子疼跑到林子深处方便。就在这个时候,他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埋在土里的破旧皮箱。打开后,里面除了一些发黄的文件,还有一枚银质印章。郭兴仁不识字,就把印章带回去找哥哥商量。 郭桃仁觉得这枚印章可能有点来头,就保存了下来。由于经常要参加县里的会议,他有记笔记的习惯,虽然不会写字,但会用自己的符号记录。有了印章后,他偶尔会在笔记本上盖个印章印子,觉得这样比较正式。 转机出现在1964年的一次县林业工作会议上。坐在郭桃仁旁边的同事出于好奇翻看他的笔记本,发现了用红印泥盖的印章痕迹。这位同事认出了印章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几个字,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场离开会议找到了县公安局。 会议结束后,公安人员立即将郭桃仁带走调查。经过询问,他们从郭氏兄弟的宿舍取走了印章和相关文件。经专家鉴定,这是一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的银质印章,制作于1931年。 这一发现立刻引起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消息很快上报到中央,相关部门意识到这可能涉及失踪多年的重要革命文物,同时也可能关联着牺牲的烈士遗骨。基于这一重要发现,上级决定立即组织搜索行动。 不久,三辆满载公安干警和民兵的卡车抵达万载县官元山林场。在郭兴仁的指引下,搜索队伍对发现印章的周边山区进行了细致搜查。虽然经过数日搜索,除了一些零星革命时期遗物外,并未发现更多重要文物或烈士遗骨。 通过史料考证,这枚印章的丢失与1934年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转移有关。当时,保护公章和重要文件的同志在转移途中不幸负伤,为防止文物落入敌手,他将公文箱埋藏在小树林里,然后引开敌人,壮烈牺牲。由于这位同志没来得及向其他人交代印章的藏身地点,这枚印章就此失踪近30年。 郭桃仁毫不犹豫地将印章捐献给国家。林场领导对兄弟俩的行为给予高度评价,郭桃仁被提升为更大范围的伐木队长,郭兴仁也得到了职务调整。 这枚印章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在陈列在万载县湘鄂赣革命纪念馆,被称为”镇馆之宝”。当地政府后来在发现地点建立了纪念标识,缅怀那位为保护革命文物而牺牲的无名英雄。 这次发现不仅让一段尘封的革命历史重见天日,也提醒人们革命文物的珍贵价值。郭兴仁后来经常对人说:“能为国家找回这样重要的东西,是我们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 一次偶然的发现,牵出了一段悲壮的革命往事。这枚印章见证了湘鄂赣苏区的峥嵘岁月,也诉说着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你觉得这样的红色文物发现,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意义?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