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有点荒诞:人死多了,生意却冷了。2025年,全国死亡人数预计飙上1200万,比2017年多了200万——可这波“需求红利”并没有落到殡葬业的口袋里。行业龙头福寿园,利润不涨反跌,甚至亏了2.61亿。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里,殡葬业似乎是一个永远不会衰败的行业,毕竟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经之事。然而,近来有迹象显示,殡葬业正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有一种说法甚嚣尘上 —— 殡葬业的寒冬来了。但实际上,人口的自然更迭并未停止,死亡人数并未出现明显下滑,真正的原因或许是,年轻一代对殡葬消费的态度和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长期以来,殡葬业被贴上了 “暴利” 的标签。从基础的殡葬用品,如花圈、寿衣,到墓地购置、殡仪服务等,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以墓地为例,在一些大城市,一平方米墓地的价格甚至超过了当地的房价。有数据显示,在部分一线城市,普通墓地的价格从十年前的几万元飙升至如今的数十万元,涨幅远超通货膨胀率。而殡葬用品的价格同样令人咋舌,成本不过几十元的骨灰盒,在殡仪馆或殡葬用品店售价却高达数百元甚至上千元。 但如今,年轻一代对这种传统的高消费殡葬模式并不买账。新一代消费者成长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更加理性和务实,对生死的看法也更为豁达。与老一辈追求隆重、繁琐的丧葬仪式不同,年轻人更倾向于简单、环保且具个性化的殡葬方式。 在他们看来,丧葬仪式应该回归其缅怀逝者的本质,而非成为一种炫耀财富或遵循旧俗的形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倡导 “绿色殡葬”,比如树葬、海葬、花葬等生态葬法。这些方式不仅价格相对亲民,通常树葬的费用只是传统墓地的几分之一,海葬甚至在一些地区是免费的,还更加环保,符合年轻人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据不完全统计,在一些沿海城市,选择海葬的人数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增长率达到了 15% - 20% 左右。 个性化定制也是年轻人对殡葬消费的新需求。他们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殡葬服务,而是希望能够为逝去的亲人或自己打造独一无二的告别仪式。有的年轻人设想在葬礼上播放逝者生前喜欢的音乐,用照片和视频展示其一生的精彩瞬间,甚至举办主题葬礼,如将热爱户外运动的逝者的葬礼设计成一场模拟登山的告别仪式。这种个性化的需求,使得传统殡葬业标准化、单一化的服务模式难以满足。 另外,互联网的普及也深刻影响了年轻人的殡葬消费决策。以往,殡葬行业信息不透明,消费者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现在,年轻人可以通过网络轻松获取各种殡葬服务和产品的信息,对比价格和服务内容。一些互联网殡葬平台应运而生,它们提供更加透明的价格、多样化的服务选择,让年轻人能够更便捷地规划殡葬事宜。这对传统殡葬业的经营模式形成了冲击,那些仍然依赖信息不对称获取高额利润的殡葬商家,生意愈发难做。 殡葬业并非真的进入了寒冬,只是传统的经营模式和高消费理念遭遇了年轻一代新观念的挑战。殡葬业若想在新时代持续发展,就必须顺应年轻人的消费趋势,提供更多元化、个性化、高性价比的服务和产品,从 “暴利” 行业转变为真正服务大众、满足需求的行业,才能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找到新的生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