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准备赴华,俄罗斯安全秘书向中国发出警告。绍伊古说西方情报组织,试图破坏中国西部边界稳定。他们派出了2.3万名恐怖分子到了阿富汗,而阿富汗又与中国西部边境接壤。 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秘书绍伊古在2024年的一次会议上提到,阿富汗境内有大约2.3万名国际恐怖分子,这些人隶属于20多个恐怖组织,主要在塔利班控制区活动。俄罗斯情报显示,这些武装分子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支持,试图向周边国家扩散影响。阿富汗北部地区成为这些团体的聚集点,靠近中亚国家边界,也与中国新疆地区接壤。绍伊古指出,西方情报机构,特别是美国的情报部门,涉嫌将这些恐怖分子从叙利亚和伊拉克等地转移到阿富汗,目的是制造不稳定因素,干扰地区经济项目和安全合作。 这种转移行为据称是为了削弱中亚的整体稳定,因为阿富汗的地理位置直接影响周边国家的边境安全。中国西部边境与阿富汗相连,如果恐怖活动蔓延,可能带来跨境风险。俄罗斯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平台分享这些情报,强调需要成员国联合应对。绍伊古的发言基于情报报告,列举了具体数字和组织名称,比如伊斯兰国分支等。这些团体在阿富汗内部开展训练和招募,外部支持让他们维持活动能力。 西方国家的这种做法被视为地缘政治策略的一部分,旨在通过代理力量干扰对手的发展。俄罗斯呼吁加强边境监控和情报交换,以防止恐怖分子渗透。阿富汗塔利班政府在反恐方面有一定努力,但资源有限,无法完全控制局面。绍伊古表示,俄罗斯准备提供援助,帮助阿富汗打击这些威胁,同时维护地区和平。 这个警告反映了当前中亚安全的复杂性,阿富汗问题已成为多国关注的焦点。西方情报组织的角色在报告中被描述为推动不稳定因素,而不是直接参与作战,但影响同样严重。中国作为邻国,自然需要警惕边境动态。 普京在2025年9月访问中国,参加纪念二战结束80周年的活动。这次访问延续了中俄高层互动的传统,双方讨论了经济和安全合作。普京抵达北京后,与中国领导人会晤,签署了多项协议,涵盖能源贸易和基础设施项目。中俄关系从苏联时期就开始积累基础,当时苏联向中国提供工业援助,帮助建立工厂和培训技术人员。50年代的合作包括技术转移和专家派遣,推动了中国重工业发展。 进入21世纪,两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深化协作,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俄罗斯在乌克兰冲突期间获得中国经济支持,通过增加贸易量稳定国内市场。中国则从俄罗斯进口更多能源,确保供应多样化。普京继续担任总统,领导俄罗斯的外交政策,绍伊古在安全委员会处理情报协调和反恐策略。 两国军事合作包括联合演习和装备交流,增强了互信。历史上的友谊在当前地缘环境中发挥作用,避免了单方面依赖。普京和绍伊古的角色保持稳定,推动俄罗斯在亚洲的影响力。中国边防力量在西部地区维持警惕,防范潜在风险。西方国家的行为在国际上引发争议,但中俄通过务实合作维持平衡。 总体来看,中俄伙伴关系基于互利原则,从早期援助到如今的战略协调,都体现了长期积累的效果。普京的领导确保俄罗斯在全球事务中的位置,绍伊古则专注安全领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