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现场直击!“云胶片”集采首开先河,5块钱“云影像”时代到来

CT、磁共振、X光是大家看病住院最熟悉的检查项目,但“检查多、检查贵、检查重复”也是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

8月27日,全国首个以数字化医用耗材为标的的省级带量采购项目——“云胶片”集采,在贵州贵阳正式开标。

医趋势在现场了解到,共7家企业参与竞标,4位国家医保局领导和来自全国近20个省份的医保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行业“首试”。

▲集采开标现场

本次集采,最高限价为5元/人次。根据公示结果,贵州大数据产业集团(牵头人)与联通数字科技(成员单位)以4.95元/人次中选,首年按2156万次需求量测算,中标规模达1.07亿元,两年采购期预计将超过2亿元。

政策层面,国家医保局已在2024年11月发布《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明确将“数字影像处理、上传与云存储”纳入放射检查的价格构成,同时将实体胶片剥离,由患者按需自愿购买,不捆绑收费。

这意味“影像上云”将不止是一时一地,贵州的探索,正是这一政策的进一步推动和落地。

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黄华波表示,这一模式未来还将在其他省市持续探索。今年内将推动更多地方启动影像云建设,明年基本实现主要机构影像数据标准化,建成全国统一的影像云基地。

目之可见,一个更加规范、透明、普惠的影像检查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01、打响数字服务集采“第一枪”

云胶片的本质是一种嵌套于医疗过程中的信息化服务。它依托云计算,将CT、MRI、X光等医学影像上传至云端,实现远程存储、加密传输、多端调阅和智能分析,本质上是对影像检查结果的“数据化”处理。

数据显示,国内每年医学影像总就诊人次达75.4亿,年均增速达12%。据测算,其中20%-30%涉及重复检查,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患者负担。

对患者而言,云胶片的最大价值在于做完检查后无需等待胶片打印,即可通过手机等终端直接查看,解决了影像资料“找不到、带不走、用不了”的痛点。这正是推动云胶片纳入集采的重要背景之一——成为破解重复检查与过度检查问题的关键抓手。

根据集采要求,中选企业须在签约后快速完成落地:

2个月内:完成全省所有参与报量的三级定点医疗机构上线;

4个月内:完成二级定点医疗机构上线;

6个月内:覆盖所有参与报量的医疗机构,实现全省统一服务。

这意味着,半年内贵州全省将统一执行“云影像5元/人次”的服务价格。与此前普遍10-20元/人次的收费相比,可大幅减轻患者负担,同时实现医保基金更高效的资源使用。

国家医保局层面对此次贵州云胶片集采给予高度评价。在开标现场,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黄华波指出,此次集采具有三方面的创新意义:一是体现医用耗材数字化理念,实现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新应用”;二是量化数字影像处理和上传存储服务,体现医疗项目价格内涵“新理解”;三是发挥大数据发展高地的区位优势,走出影像云基地建设“新模式”。

可以说,贵州云胶片集采不仅是全国首个数字医疗服务集采试点,更被视为未来全国影像云推广与集采模式的“定价锚”与“操作范本”。其成果不仅影响贵州,更可能深刻改变全国影像云建设与数字医疗服务的未来格局。

02、集采7进1,重塑行业格局

贵州云胶片集采不仅是全国首个数字化服务带量采购,更在行业格局层面打开了新的竞争序幕。

本次集采,共有7组企业参与投标,均为国内企业。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旗下关联企业悉数到场,有两家以联合体身份(牵头人或成员单位)参与竞标,显示出行业对这一新兴市场的高度重视。据综合评审结果:

第一中选候选人:贵州大数据产业集团(牵头人)+联通数字科技(成员单位)以总得分100.36分,报价4.95元/人次;

第二候选人:中移系统集成(牵头人)+安徽影联云享(成员单位)得分92.78分,报价3.05元;

第三候选人:中电信数智科技得分83.72,报价3.17元。

根据中选规则,公示期内,如未出现放弃中选资格、违法违规等行为,第一候选人即为中选企业。另外3家投标企业贵州长信天鹰(4.98元)、贵州南智云谷(4.80元)、南阳九鼎材料(4.50元)目前已确定落选。

▲集采开标现场,工作人员依次拆封报价文件、投屏、展示

在开标现场,最引人关注的,是贵州数安汇大数据报出0.51元/人次的全场最低价,相比最高限价降幅近90%,但因技术与商务分不足未能中标。据官网信息,该公司主营网络安全产品,未见医疗行业相关产品。有行业人士表示:“企业测算实际成本约在3元/人次,低于1元的报价难以覆盖软硬件投入与运维成本,更无法保证长期稳定运营。”不过另一医保系统人士指出,本次采购内容远超过国家局针对“数字影像处理和上传存储服务”的内涵,包括影像专线、影像云中心+前置机+技术服务等一系列服务设施,其实际价值应不止于5元/人次的定价。

中选结果实则是规则设计的导向性呈现。本次集采,特别在规则设置上避免了“低价抢标”的恶性竞争倾向。据医趋势了解,评分机制中,价格分仅占10分,远低于技术(30分)和商务服务(60分)。换言之,技术实力、履约能力与服务保障才是决定此次胜负的关键。

另一个层面上,对企业而言,云胶片集采意味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市场整合机会。据悉,此前贵州影像云市场较为分散,县乡级医疗机构覆盖不足,建设主体多元且规模有限。此次集采覆盖面从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延伸至乡镇卫生院,意味着市场体量迅速扩容,形成真正的省级一体化格局。

根据集采文件,首年报量为2156万人次,并要求第二年报量原则上不低于首年水平。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基数相对保守,后续随着需求进一步释放,规模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另一利好在于,据悉相关组织方正在探索直接结算模式,即集采中标后费用将由医保统一结算,省去企业逐一向全省数千家医院机构单独收费的过程,将极大改善企业回款效率。

种种权衡之下,部分落标企业负责人告诉医趋势,未来会积极参与后续其他省份的云胶片集采。截至2025年7月,全国已有约30家企业持有“云胶片”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可以预见,随着更多省份启动集采,竞争将愈加激烈,行业格局也将不断重塑。

03、影像共享落地:打通“最后一公里”

为了推动影像检查互认,国家医保局在2025年4月发布《关于开展医保影像云索引上传试点工作的通知》,目标是形成全国医保影像云数据“一张网”,实现患者可阅、同行可查、医保可核,有效解除广大患者重复检查费时、费力、费钱的痛点问题。

更早之前,2024年11月,国家医保局印发《放射检查类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旨在规范云胶片收费,加快各级医院系统建设。

▲截图自《放射检查类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

据国家医保局发布消息称,截至2025年8月,全国已有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上海、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西藏、陕西、青海、宁夏、新疆共22个省级医保部门开展了医保影像云数据共享路径软件部署工作。其中17个省份已具备索引上传和跨省调阅能力,已向国家局归集医保影像云索引数据累计1848.3万条。

据了解,国家医保局推进影像云建设将分四步走:第一步聚焦数据标准化;第二步推进数据统一归集与存储;第三步着力数据共享,打破数据流通壁垒;第四步建立保障机制,确保数据“可使用、好使用、愿意用”。

“目前首要做的事,就是检查结果的数据化和标准化,只有先实现数据的统一格式、统一标准,后续的存储、共享、应用才能顺利开展。”黄华波强调。

在更大的层面上,行业目标已经定下。黄华波曾明确指出,力争2025年底,实现全国医疗机构通过国家医保影像数据云共享中心可调阅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医学影像信息;2027年底,力争实现全国医保影像云数据“一张网”“路路通”。

随着政策落地与贵州集采的示范效应,影像共享观念不再停留在“理念倡导”,而是通过价格机制与集采机制落实到每一家医院、每一次检查。未来,若某一检查结果无法上传、不可共享、不可核查,它的价值将大幅贬低,甚至可能被医保拒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