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修行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不当真。 常有人说,修行就要吃素诵经,打坐参禅,远离尘嚣

修行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不当真。 常有人说,修行就要吃素诵经,打坐参禅,远离尘嚣,深山闭关。 其实,那都是形式。真正的修行不在身,而在心。心若当真,处处是牢笼;心若不当真,红尘亦是道场。 人这一生,绝大多数的苦,不是因为事本身有多难,而是心里太把它当回事。 一句无心的话,你反复琢磨,就成了刺;一个无意的眼神,你来回咀嚼,便成了结。 你越是执着于真假对错,是非得失,就越是被自己的念头捆得动弹不得,内耗不止。 这世上本无绝对的真实,你所见所感,不过是你心境的投射。 你生气了,不是事情本身值得生气,是你认定它值得;你痛苦了,不是遭遇本身多么毁灭,是你拒绝接受它的发生。 你之所以累,是因为你什么都想要,又什么都舍不得,什么都当真,什么都放不下。 《道德经》里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真正的修行,不是往外拼命抓取知识、道理、认同,而是向内一点点松开执念,卸下对这些外物的当真。 损掉的是你对表象的执着,对情绪的依附,对“我”的顽固认同。 王阳明说:“心外无物。”一切烦恼,皆由心造。 你若不当真,风波起于大海,亦能归于大海。别人夸你,一笑而过,不当真,便不会在赞誉里迷失; 别人谤你,一听就过,不当真,便不会在诋毁里沉沦。事情来了,应对就好,不必赋予它过多意义,耗尽心神。 人际关系的诸多烦恼,就在于太当真。你把对方的承诺当真,就可能迎来失望;你把别人的评价当真,就交出了情绪的主动权。 修得一颗“不当真”的心,不是变得冷漠,而是有了边界——我尊重你,但你的情绪和选择,是你的事,我不必背负;我做好自己,但结果如何,不是我能强求的,我不必焦虑。 生活的真相往往是,谁当真,谁就输了。输给了自己的执念,输给了幻象般的情绪。而修行到深处的人,看破一切相皆是虚妄,好事坏事,都不过于沉浸。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因为他们深知,一切都会过去,没有什么值得牢牢攥紧,直至掐痛自己。 弘一法师离世前写下“悲欣交集”。那是看遍红尘后的慈悲与通透,是体验过一切却不驻留一切的洒脱。真正的修行者,入世能好好做事,认真待人,但心不粘着;出世能享受孤独,安于平淡,但心不寂寥。因为心不再当真,所以无处不是自在。 养生的尽头是养情绪,而修行的尽头,是修一颗“不当真”的心。心若不挂碍,万般皆自在。从此,风来拂面,雨来沐身,一笑置之,念起即过。你不再与幻象纠缠,生命本身的宁静与喜悦,便会自然浮现。 愿你修得此心,不当真,不执着,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