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年,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逝五丈原,刘禅大惊,翻箱倒柜好不容易找出诸葛亮生前的密奏。只见上面写着10个字:“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刘禅拿着密奏的手都抖了,这“琬”不就是蒋琬嘛!他脑子里“嗡”的一声,差点把密奏掉地上。旁边伺候的太监赶紧扶住他,小声提醒:“陛下,丞相的意思是让蒋琬来接班?”“废话!朕还不认识这字?” 刘禅一屁股瘫坐在龙椅上,额头直冒冷汗。殿外的秋风卷着落叶拍打着窗棂,就像他此刻七上八下的心跳。他猛地抓住太监的衣袖:“快!快传蒋琬进宫!还有,把姜维、费祎他们都叫来!” 半个时辰后,文武重臣齐聚大殿。蒋琬跪在御前,双手接过那卷薄薄的密奏时,指尖微微发颤。当他看清那十个熟悉的字迹,这个向来沉稳的中年文臣突然红了眼眶。他想起五个月前丞相出征前,曾在相府海棠树下拍着他的肩膀说:“公琰啊,若我此番不回,你要替我看好这个家。” “臣...遵丞相遗命。”蒋琬伏地叩首,声音哽咽。殿内顿时响起一片窃窃私语。姜维握紧了腰间佩剑,眉头拧成了疙瘩。费祎若有所思地捋着胡须,目光在蒋琬和刘禅之间来回打转。 谁都没想到,第二天早朝就出了乱子。以李严为首的几个老臣公然质疑遗诏真伪,嚷嚷着要验看笔迹。刘禅急得直搓手,倒是蒋琬不慌不忙地请出三位见证过密奏的老臣作证。正当争执不下时,殿外突然传来一声通报:“镇北将军魏延求见!” 只见魏延风尘仆仆闯进大殿,铠甲上还沾着五丈原的尘土。他单膝跪地,声音洪亮:“陛下!丞相临终前确有口谕,命臣辅佐蒋琬共保社稷!”满朝文武顿时鸦雀无声——谁不知道魏延向来与蒋琬政见不合?能让他出面作证,可见丞相早有安排。 真相大白后,蒋琬的接班路反而更艰难了。批阅奏章到三更天是常事,总有人暗中比较“若是丞相会如何决断”。某日处理汉中粮草调度时,几个官员故意拿诸葛亮当年的方案刁难他。蒋琬也不恼,只淡淡说了句:“丞相若在,必不会墨守成规。”随后拿出自己精心测算的新方案,竟比旧例节省了三成粮草。 真正让众人心服口服的,是处理魏延与杨仪之争那日。两人在朝堂上吵得面红耳赤,眼看就要兵戈相向。蒋琬突然拍案而起:“丞相尸骨未寒,你们就要自相残杀吗?”他走到先帝御赐的“兴复汉室”匾额下,转身时已是泪流满面:“今日谁要动手,就先从我蒋琬身上踏过去!” 满朝文武闻言肃立,魏延羞愧地低下了头。刘禅看着这个总是温文尔雅的文臣,突然在蒋琬身上看到了丞相当年的影子。 后来蒋琬果然不负所托,延续了诸葛亮休养生息的政策。他改良了都江堰水利,让成都平原连年丰收;调整北伐策略,改用姜维小规模出击的战术;还在汉中推行军屯制,解决了长期运粮的难题。虽然蜀汉终究未能完成兴复大业,但蒋琬硬是撑着这个摇摇欲坠的政权平稳运行了十二年。 据说刘禅后来养成个习惯,每逢大事总要问:“蒋爱卿,若是丞相在此会当如何?”而蒋琬总是躬身回答:“臣不敢妄测先贤,唯尽本分而已。”但有人曾在深夜看见,丞相府书房的长明灯下,蒋琬对着诸葛亮留下的西川地图喃喃自语:“丞相安心,琬必不负所托。”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