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现在睁大眼睛看洪秀柱是个不折不扣的两岸问题模糊者,她来大陆时口号喊的震天响,“我

现在睁大眼睛看洪秀柱是个不折不扣的两岸问题模糊者,她来大陆时口号喊的震天响,“我们都是中国人,九二共识一中同表”,但回台湾却是另一副面容,她打压张亚忠,支持朱立伦,她的立场明显有偏差。

“一中同表” 这个说法,最早是台大教授张亚中提出来的,意思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是明确的共识,不像 “一中各表” 那样模糊。

洪秀柱当上国民党主席后,一直把这个主张当成自己两岸论述的核心,还专门成立了孙文学校,让张亚中当总校长,就是想通过这个平台推广 “一中同表” 的理念。这时候看,她在两岸问题上的立场是很鲜明的。

可后来事情起了变化。张亚中因为批评吴敦 敦义在退将赴大陆问题上态度软弱,被吴敦义反击说 “不爱国”,紧接着国民党中常会就决定暂停孙文学校的运作,还不让张亚中再以总校长的身份对外发言。

这件事表面上看是张亚中跟吴敦义起了冲突,实际上是国民党里支持 “一中各表” 的势力在打压 “一中同表” 的主张。

要知道吴敦义一直强调 “九二共识就是一中各表”,还说讲 “一中同表” 就没资格当国民党员。

这时候洪秀柱刚卸任党主席没多久,面对这样的局面,她没能站出来维护张亚中和孙文学校,这就让人觉得她在自己坚持的理念上退了步。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她对朱立伦的态度。朱立伦在两岸政策上一直坚持 “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和洪秀柱的 “一中同表” 明显不是一条路。

2015 年国民党 “换柱行动”,就是用朱立伦取代洪秀柱参加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把她力推的 “一中同表” 又拉回了 “一中各表” 的老路。

可后来洪秀柱却说换柱不能只怪朱立伦,还说自己和他是好朋友,在党主席选举时虽然说保持中立,但言语间还是透着对朱立伦的支持。这种前后态度的变化,难免让人觉得她的立场不够坚定。

其实这跟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有很大关系。国民党里一直有不同的两岸路线,一派想把 “九二共识” 讲清楚,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另一派则倾向于模糊处理,用 “一中各表” 来维持现状。

洪秀柱的 “一中同表” 主张比较激进,触动了不少想维持模糊立场的人的利益。2015 年她被换下来,就是因为党内很多人担心这个主张会影响选票。在国民党里,选票压力常常让一些清晰的理念不得不让位于现实的政治考量。

洪秀柱自己也说过,国民党人常常因为怕丢选票而人云亦云,结果丢了党魂。可她自己也没能完全摆脱这种困境。暂停孙文学校运作,她没有公开反对,这可能是因为刚卸任党主席,不想和党内主流势力彻底撕破脸。

支持朱立伦,也是为了在党内保持一定的影响力,不然自己的政治理念可能更难推行。这种在理念和现实之间的摇摆,让她看起来立场不够稳定。

不过要说洪秀柱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张,也不准确。就算卸任后,她还是多次强调自己坚持 “一中同表” 不动摇,还批评国民党在两岸论述上缺乏坚定的理念。

她支持朱立伦,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毕竟在国民党里,“一中各表” 还是主流,她一个人很难改变这种局面。如果和朱立伦彻底对立,可能会被边缘化,连发声的机会都没有。

国民党这种内部的路线分歧,其实由来已久。马英九时期就因为两岸政策不够明确,既想享受两岸交流的好处,又怕被批评 “亲中”,结果导致支持度大跌。

洪秀柱想改变这种状况,提出更清晰的 “一中同表”,可党内的阻力太大。她的那些做法,既是为了在复杂的派系斗争中生存,也是想在有限的空间里继续推行自己的理念,只是这种做法让她的立场看起来不够清晰。

说到底,洪秀柱在两岸问题上的看似矛盾的表现,是国民党两岸政策困境的缩影。一方面,要在大陆面前表明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争取两岸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回到台湾又要面对岛内的政治现实,平衡党内不同派系的利益。

这种左右为难的处境,让她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结果就是在外界看来立场不够坚定。

但了解了国民党内部的这些弯弯绕绕,就会明白她的这些做法,更多的是国民党复杂政治生态下的无奈之举,而不是她个人在两岸问题上故意模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