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华反不动了,鲁比奥竟然破天荒说了公道话:制裁中国大家都不会好过。难道美利坚的太阳真的从西边冒出来了?鲁比奥这位史上“对华最强硬的”美国国务卿竟然给中国说了句好话。 2025年8月18日,他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针对美国是否对中国实施针对俄罗斯石油进口的二级制裁问题解释称,中国会将进口的俄罗斯石油加工后再出口到全球市场,这可能导致全球油价上涨,尤其是欧洲国家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他强调,这种情况下实施制裁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损害美国自身利益和国际信誉。这一逻辑与他过往支持强硬对华制裁的立场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他对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现实的重新认识。 事实上,鲁比奥的态度转变在2025年7月就已初现端倪。当时他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中美正进入“战略稳定期”,需要在利益平衡中寻求合作。 这种表述与他担任参议员时推动多项反华议案的立场截然不同,折射出他作为国务卿身份转变后的责任压力。作为美国外交的一把手,他需要在维护美国利益与保持国际稳定之间寻找平衡,而过度依赖制裁手段显然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美国企业界的压力也是促使鲁比奥调整立场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制裁虽然针对某些行业,但也导致美国企业面临供应链中断、成本上升等问题。 例如,英伟达等芯片制造商因出口限制损失了大量市场份额,企业界纷纷呼吁政府重新评估政策。鲁比奥的言论可能反映了这种内部压力,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美国需要避免因单边制裁进一步拖累自身经济。 此外,中国在2025年4月发布的《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也为鲁比奥的转变提供了背景。白皮书指出,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美方单边主义措施不仅损害中国利益,也对美国自身经济造成负面影响。这一立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迫使美国政府重新审视其对华政策的实际效果。 然而,鲁比奥的转变并非彻底的立场转向。在2025年3月,他仍发表涉华负面言论,指责中国在台湾、经贸等问题上的立场,被中国外交部反驳。 这表明他的态度仍存在矛盾,可能是在不同议题上采取的策略性调整。例如,在涉及地缘政治的敏感问题上,他可能仍需维持强硬姿态以迎合国内政治需求,而在经济议题上则不得不承认现实。 鲁比奥的尴尬处境也与其个人经历有关。作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被中国制裁的国务卿,他的外交行动受到限制,无法正常访华或与中方高层直接沟通。 这种局面促使他寻求通过释放善意来改善中美关系,以便在外交上有所作为。例如,他在2025年7月与中方首次线下会面后,涉华消极言论明显减少,被视为释放缓和信号的尝试。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鲁比奥的言论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微妙调整。特朗普政府上台后,虽然延续了对华竞争的基调,但也意识到全面对抗的代价过高。 例如,美国在科技领域的策略已从单纯的技术封锁转向市场控制,允许企业出口芯片但收取15%收入,以平衡安全与商业利益。这种调整表明,美国正在重新评估其对华战略,试图在竞争与合作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对于中国而言,鲁比奥的转变既是一个积极信号,也需保持清醒认识。中国始终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反对单边制裁和霸凌行径。正如外交部多次强调的,中方将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同时也愿与美方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合作。 鲁比奥的言论虽然值得关注,但更重要的是看美国能否将这种认识转化为实际政策调整,切实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轨。 鲁比奥的“公道话”,它既反映了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的现实,也暴露了美国内部在对华政策上的分歧与矛盾。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任何单边主义的制裁措施都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只会损害各方利益。 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唯有通过平等对话与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为世界经济稳定与发展作出贡献。这或许正是鲁比奥此番言论背后的深层逻辑,也是国际社会对中美关系的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