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蒙古这波“认祖归宗”操作很有意思。很多人以为蒙古作为成吉思汗的故乡,肯定会用传统蒙古文,但过去80年,乌兰巴托的大街招牌、路标全是俄文字母,政府文件也都是用西里尔字母写的蒙古语。 传统蒙古文打从13世纪就有了,可到了20世纪40年代,受苏联影响,蒙古国开始用西里尔字母写蒙古语,传统蒙古文慢慢被挤到一边,只剩书法爱好者和文化研究者还在用。 乌兰巴托的年轻人,很多人连怎么读传统蒙古文都不太会了,街头全是西里尔字母的招牌,感觉跟俄罗斯有点像。 从今年1月2号开始,蒙古政府宣布所有州级和地方的文件都要同时用西里尔字母和传统蒙古文。 这可不是随便换个字体,而是要让传统蒙古文全面回归,到2025年底,争取在公共场合把西里尔字母慢慢替换掉。 2024年,中蒙在“一带一路”协议里专门提到,要在跨境贸易里推广传统蒙古文,这不光是为了生意方便,更是为了让文化搭上经济的顺风车。 蒙古国是“一带一路”里重要的节点,参与了中蒙俄经济走廊,涉及铁路、能源、物流啥的,用统一的文字标准,能让文件处理更顺畅,贸易效率更高。 传统蒙古文是中蒙两国的共同文化符号,在中国内蒙古,这文字一直没断过传承,学校里教,路牌上用,文化活动里也常见。 现在蒙古国也开始推,感觉就像两边在文化上“握了个手”,更别提还有蒙古国的学生跑来内蒙古的大学,学传统蒙古文书法,寻根的心思显而易见。 说到内蒙古,这里的传统蒙古文传承一直没停过,从小学到大学,蒙古文是必修课,学生们拿毛笔写那流畅的线条,感受文字里藏着的历史。 内蒙古的大学还开了蒙古文翻译专业,培养了不少双语人才,帮着中蒙文化交流搭桥。 当然,这波复兴也不是一帆风顺,在蒙古国,年轻人用惯了西里尔字母,换回传统蒙古文得花大力气学,教育系统得砸不少资源,政府文件换文字,短期内也可能增加点成本。 在内蒙古,教育政策的调整也让一些人捏把汗,担心传承会受影响,但这些困难挡不住复兴的势头,蒙古国政府的决心,加上中蒙合作的加持,让传统蒙古文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放眼未来,这不只是文字的回归,更是蒙古民族对自己身份的重新定义,从乌兰巴托的街头到内蒙古的课堂,从贸易文件到书法作品,这股“认祖归宗”的力量,正在让蒙古文化在全世界面前重新发光。 信息来源:环球网《蒙古国拟于2025年恢复使用传统蒙文 有望进入两种蒙文并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