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盾构机都是一次性的?完工后直接就地掩埋? 几千万的盾构机,挖完隧道就埋了?这事

盾构机都是一次性的?完工后直接就地掩埋? 几千万的盾构机,挖完隧道就埋了?这事儿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 毕竟一台机器抵得上好几栋楼的价钱,真就这么扔了? 但工地上的老工程师说,这不是败家,是真没别的办法。 先说说盾构机干活的地方有多憋屈。 它在地下几十米的隧道里工作,机身直径和隧道差不多,两边几乎贴着岩壁。 就像穿了件紧身衣,别说转身,连挪半步都难。 去年广州有个地铁项目,盾构机挖到终点就卡在那儿了。 想把它弄出来,得先在地面挖个二十多米深的井,再把机器拆成三百多块,用起重机吊上来。 光是拆和吊,就花了三个月,光吊装费就扔进去几百万。 更麻烦的是地面环境。 要是碰上老城区,地面上全是居民楼和老管道,拆盾构机时稍微震动一下,就可能让楼体沉降。 上海有个项目就因为在软土层拆机器,引发了路边围墙开裂,最后花了两百多万加固才完事。 北京有个隧道工程算过一笔账:拆机器要 45 天,运输费 180 万,拆下来的零件当废铁卖也就 60 万,里外里亏 120 万。 要是就地掩埋,7 天就能搞定,还能顺便用混凝土把洞口封死,加固隧道。 这么一看,埋了确实省钱又省事。 而且盾构机都是 "定制款"。 成都地铁挖过砂岩地层,盾构机的刀盘得用耐磨合金;杭州过江隧道的机器,刀盘又得改成能搅碎淤泥的样式。 换个项目,机器改造成本比买新的还贵。 前年有个施工队试着把上海的盾构机调到苏州用,光改刀盘就花了八百多万,最后还不如新买一台划算。 不过也不是所有机器都得埋。 上海 14 号线有段隧道,两头都留了竖井,地质也稳。 施工队抢了 20 天,把机器拆成三十多段吊出来,主驱动翻新后又用到了 15 号线。 这种情况得看运气,碰上合适的地形才能这么干。 河南有个再制造基地,专门收旧盾构机的零件,刀盘修修还能用三五个工程。 但这种改造费不低,小项目一般舍不得花这个钱。 想起前几年跨长江的一个大桥项目,临时用的钢围堰也是个大家伙,用完想拆,光断航费就得上千万。 最后工程师们直接往里面灌混凝土,当成了桥墩的一部分。 这和埋盾构机的道理差不多,都是让 "退役装备" 接着发挥作用。 其实埋在地下的盾构机也不是完全没用。 它的钢壳结实,在软土地层里能帮隧道抗压。 北京某地铁段埋了盾构机的地方,十年后检测,沉降量比其他地段少了一半。 就像给隧道加了层钢铠甲,也算物尽其用了。 这么看下来,埋盾构机不是简单的浪费,更像是工程师们算透了的选择题。 哪天技术再进步点,说不定这些大家伙能像变形金刚似的拆成小块,用完还能拉走再上岗。 但就现在来说,就地掩埋,还是最靠谱的办法。 有网友觉得,盾构机这么贵,埋了太浪费,质疑施工方图省事。 有人说:“明挖竖井的话,一天就能拆完,哪用得着费那么大劲?” 可他们没考虑地质复杂的情况,软土、高水压地段拆起来风险极大。 也有人算经济账:“就算整机难拆,外壳当废铁卖也能回点本,总比埋了强。” 但他们不清楚,运输这些大块头成本极高,市区得半夜用船运,一趟就十几万,偏远地区运费甚至超过废铁价。 还有网友期待技术突破:“模块化设计挺好,为啥不多用?” 可模块化机器更贵,小项目根本负担不起。 大家各有道理,但都没完全站在工程实际角度,忽略了安全和综合成本的权衡。 那么你们认为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