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尼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了2世纪基督教异端马克安派的影响。马克安认为旧约的上帝以严酷的律法统治世界,他是“公义”的,但没有仁慈和善良。他的创造物也是如此。在他之上,是一位至善的、不为人所知的神。这位彼岸的神出自于仁慈的爱,派遣他的儿子耶稣来到这个世界拯救人类。马克安支持幻影说,耶稣的身体是神进入人世而制造出的幻影,但也确实承受了十字架上的死亡。因此,马克安反对旧约,只挑选了10封保罗书信和路加福音作为圣经。他认为耶稣的思想被犹太使徒败坏,基督教思想被犹太教所渗入,只有保罗才是继承耶稣基督精神的唯一使徒。在他的思想刺激下,教廷被迫组织人手编撰新约“正典”。马克安自己的教会并未流传很久,但其思想在基督教异端史上影响重大。
摩尼接受了马克安的思想,并且将其深化和扩展。摩尼教持绝对二元论思想,对立程度比基督教二元论异端更为激进。摩尼教认为耶稣是其最高神明尊察宛的儿子,而非旧约上帝神之子。“自是明尊怜愍子,复是明性能救父”,因此,摩尼教对于三位一体的理解也与基督教不同。摩尼教认为明尊察宛、光明耶稣和大诺斯三位一体,耶稣自身又有三个位格,即光明耶稣、弥赛亚耶稣和受难耶稣。光明耶稣居于明界,他最先给予人类启示,同时也是最后的审判者。光明耶稣和大诺斯(慧明)共同发出弥赛亚耶稣,也就是世人所见的拿撒勒人耶稣。耶稣的降临并非道成肉身,而是一个幻影。因此,摩尼教认为耶稣只有神性而无人性(基督一性论)。在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时,天地震动,受难耶稣的位格显现出来。受难耶稣将救赎赋予万物。耶稣的力量位于太阳,智慧位于月亮,本质位于光耀柱(光明十字架)。慧明圣使大诺斯,即摩尼,是圣灵化身、智慧之源泉,是最后和最完美的使者。
虽然摩尼教徒把琐罗亚斯德教的思想纳入自己的宗教,也不断吸收佛教的概念,但他们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基督徒。他们借用《旧约·诗篇》和《新约》的某些内容,尤其是保罗书信。此外,他们还阅读、传抄基督教的外典文献。
摩尼教与祆教的关系摩尼教的教义基础二宗三际论受到了祆教善恶二元论的深刻影响。摩尼教最高神明尊察宛,波斯语意为“时间”,引申为“永恒时间之神”。祆教察宛派为了解决善恶二神为兄弟的问题,提出察宛神作为二神之上的至高神,这一神名被摩尼教所借用。摩尼教认为祆教的至高神阿胡拉·玛兹达就是明尊第一次召唤出的战争之神先意。
摩尼教与佛教的关系摩尼教的轮回观念可能是受了佛教的影响。但与佛教的六道轮回不同的是,摩尼教认为轮回的概念只包括人类。摩尼教认为佛陀也是慧明圣使的化身之一。在中亚、印度传播时,信徒把摩尼当做弥勒佛化身。唐代文献《摩尼光佛教法仪略》更是宣扬摩尼、老子、佛陀的三圣同一论:“则老君托孕,太阳流其晶;释迦受胎,日轮叶其象。资灵本本,三圣亦何殊?成性存存,一贯皆悟道。”摩尼教在中国传播时也曾借用佛教名词,称教主为“摩尼光佛”,把众神都翻译为“佛”,又把光耀柱翻译成“卢舍那法身”,取其光明遍照、任持世界之意,因而被佛教判定为附佛外道加以攻击。
摩尼教与其他宗教的区分摩尼教在创立的时候借鉴了基督教、琐罗亚斯德教、佛教等宗教的诸多成分。在其信徒传教过程中,又常常将其伪装成其他宗教的一支以减小传播阻力,因此历史上很多时候难以将摩尼教与其他宗教区分开来。在西方,摩尼教有时被认为是基督教异端,在东方则被当做附佛外道。
20世纪以来,摩尼教与琐罗亚斯德教常常被混淆。敦煌出土的摩尼教经典《摩尼教残经一》在发现之初,以“波斯教”名之,因时人无法确定究竟是二者中哪一个的经典,而二者又同出波斯。摩尼教与琐罗亚斯德教的混淆由此开始。“波斯教”、“拜火教”之名,常用于不加区分地称呼这两种宗教。在金庸写作《倚天屠龙记》后,这种混淆更为严重。《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主要取材于以历史上的摩尼教-明教,又掺杂了琐罗亚斯德教拜火的特色,因此这种混淆借助小说的巨大影响力得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