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首”不为泽连斯基,俄军真正要干掉的是战争发动机 泽连斯基还在演,但俄军已经不准备再陪他走流程了。 最近一轮密集空袭,俄军打的不是总统府,也不是前线阵地,而是乌克兰军工体系——导弹、无人机、弹药厂,一处不落。这不是斩首,而是摘心。泽连斯基死不死,早已不重要,西方的战争发动机若不熄火,换谁来都一样。 过去一年,俄军打法已经肉眼可见地变了:从推进战线、抢占地盘,转为“杀编制”“毁补给”“断产线”。战术目标从“占领”转为“耗尽”。这种打法不花哨,不讲速度,也不靠嘴炮,但极其致命。打不死乌克兰的士兵,就打死给他们输血的后勤链。 西方嘴上说支援不设上限,背地里开始清点库存。泽连斯基想撑下去,就得靠西方的输血不停歇。而俄罗斯这边,不光自己军工体系没瘫,还背靠一个不讲人权、只讲弹药的朋友圈:朝鲜炮弹一箱接一箱往前线砸,伊朗无人机一批一批地飞,白俄罗斯军火库照单全收。 乌克兰则像一具维持呼吸的病体,天天换血吊瓶,但没换脑子。武器靠西方,兵源靠动员,战略靠“朋友圈发图”,打了三年,愣是没打出自己一套。怪不得前乌军总司令扎卢日内会公开放话:照这样搞,战争打到2034年都不是梦。 别把这句话当抱怨,这是扎卢日内给的期限警告。他不是在骂泽连斯基,而是在向西方报信——再不变打法,再不搞技术突破,只靠“守株待援”,乌克兰迟早撑不住。那时候再想讲“主权”“民主”已经没人听,战场不会用“同情分”来计分。 但很讽刺的是,泽连斯基却把“2034年战争”这张长牌,当成了自己连任的政治资产。他不想结束战争,他怕战争一停,台词就没了,镜头就没了。他背后的团队也清楚,只要战争在,他就是道具;一旦停火,他就只是个曾经红过的演员。 而特朗普的“24小时内结束战争”的豪言,如今也成了段子。去年底他还在试图向普京抛橄榄枝,现在却翻脸扇耳光,说普京“出尔反尔”,还甩出一个“50天停火否则制裁”的最后通牒。嘴上说要谈判,手里却加码军援。这种“双簧”,只怕连乌克兰前线的指挥官都不信了。 俄方其实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战场打不赢,就制造谈判桌的筹码;谈不成,就继续往对方后院扔火。最近几轮打击,目的就一个——逼西方出血,逼乌克兰断供。 而乌克兰也不甘示弱,布良斯克、库尔斯克这些俄本土城市成了无人机的试验田。你轰我后勤,我就袭你境内,打一场“对称但低烈度”的消耗战。问题是,俄罗斯的耐久值根本不是乌克兰能比的。 就连俄国防部都已经在公开预判:这场战争至少还要打5年。这不是口误,这是明牌。俄罗斯已经把“长期战争”嵌进了军工体系,开了战时产线,定了五年采购合同,甚至还把国家预算、国民动员都做了适配。你以为他们想谈判?他们只是在等你撑不住。 西方撑得住吗?不好说。北约的军援已见疲态,欧洲政坛则开始动摇,法国、德国的反战声音在抬头,连英国都在预算里偷偷减了对乌拨款。更别提美国,一边军火商收割,一边选民疲劳。 有人说,俄乌冲突是一场代理人战争,其实说轻了。这场仗,打的不是领土,是规则,是谁能承受漫长消耗而不倒下。不是谁敢先出拳,而是谁能不眨眼地挨打到最后。 泽连斯基可能扛得住下一波无人机,也可能躲过下一发匕首导弹,但他扛不住乌克兰工业体系的崩溃,更挡不住西方耐心的耗尽。就像扎卢日内说的,如果不变,战争不止——而再拖下去,哪怕换上另一个泽连斯基,也救不了这场已经被透支到底的战局。 别再纠结“斩首不斩首”的问题了。俄军真正要“杀”的,从来不是某个总统,而是让战争运转的那套系统。一旦系统失灵,不需要斩首,政权自己就会倒。 参考资料:《 俄军吹响斩首号角,泽连斯基再不改国策,战争恐打到2034年-中华网热点新闻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