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首长救救俺爹吧!”1997年,女人将一枚勋章递给了47集团军军长,没想到这枚勋

“首长救救俺爹吧!”1997年,女人将一枚勋章递给了47集团军军长,没想到这枚勋章,不仅让女人的爹被特批入北京301医院免费治疗,还享受到了副师级待遇,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1998年7月10日,一位名叫张国富的老人去世了。弥留之际,他嘴里反复念叨着“师长……阵地没丢”。他走得平静,家人却在整理他的人生终点时发现了惊人的秘密。火化后,骨灰中竟筛出了一块变形的美式手雷弹片,那是半个世纪前朝鲜战场留在他身体里的“勋章”。 很快,一场低调的葬礼上,来了一群陌生的吊唁者。这些白发苍苍的老兵送上了一副分量极重的挽联:“战锦州克汉城未负七尺之躯,隐功名守清贫无愧特等英雄”。 1997年,六十六岁的张国福因严重肺病住进了医院。他当时的名字是张国福,不是张国富。对于这个在鹤岗矿区靠力气吃饭的家庭来说,高昂的医疗费一下子就压垮了全家。 积蓄花光了,糊着报纸的泥坯房也抵押了,儿女们四处借钱,甚至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可依然凑不齐手术费。 面对这一切,病床上的老人却异常固执。他攥着自己的复员证,反复叮嘱孩子:“甭给国家添乱。”他宁愿放弃治疗,也不愿向任何人、任何单位开口。 眼看父亲的呼吸越来越弱,小女儿在绝望中想起父亲偶尔提过的部队番号,以及一个被压在箱底的、泛黄的证书。她决定赌一把。 她揣着那枚印着“特级战斗英雄”的勋章,连夜坐火车赶到千里之外的兰州军区。当她把勋章递给时任47集团军军长黎原少将时,这位见惯了大场面的将军瞬间被震住了。他盯着“特级战斗英雄”几个字,声音都有些颤抖,急切地问:“你父亲,他现在在哪里?病得怎么样了?” 张国富的英雄生涯,是从吉林榆树县的一个放牛娃开始的。16岁那年,他在攻打江密峰的战斗中一战成名。当时战友纷纷倒下,他急红了眼,一个人揣着拉了弦的手榴弹,硬是摸进了国民党中将赵伯昭的指挥所。 他对着里面吓傻的军官们大吼:“投降不杀,不然同归于尽!”就这样,一个少年兵,活捉了一名中将,缴获了电台,瘫痪了敌军的指挥系统。 辽沈战役的胡家窝棚战斗,他又立下奇功。他躺在尸体堆里装死,瞅准机会溜进廖耀湘兵团的指挥部,拉响了炸药包,为总攻撕开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口子。 他最惨烈的一战,是在朝鲜的345.6高地。作为班长,他带着一个连的战士对抗美军王牌师和联合国军。弹尽粮绝,他们靠吃树叶死守了七天七夜。打到最后,阵地上只剩下张国富和另外两名战士。 面对敌人的最后冲锋,他们已经做好了引爆炸药同归于尽的准备。可谁知,敌人竟先撤了。高地守住了,但张国富也倒下了,一块弹片深深嵌进了他的脊椎,让他昏迷了三个月。 正因这些战功,1950年,年仅19岁的张国富作为全国78位“特级战斗英雄”之一,受邀到北京参加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他被安排在前排,与周总理站在一起合影。毛主席还亲切地问了他的名字,拍着他的肩膀说:“我听说了你的英雄事迹,真是好样的!” 可战争结束后,这位站在荣誉之巅的年轻人,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不解的选择。他拒绝了国家给予的一切优待,只想做个普通人。 1953年,他从军校毕业,毅然选择复员回家。县政府要给他安排工作,他推辞了,为了彻底与过去告别,他把名字从“张国富”改成了“张国福”,取一个平凡安康的寓意。那些勋章和证书,从此被他锁进了箱底。 他辗转到了黑龙江鹤岗,成了一名煤矿工人,每天的工作是搬运雷管。一家七口人,就挤在十八平米的泥坯房里。妻子劝他,你好歹是战斗英雄,找领导说说,至少能换个不漏雨的房子。他却总是一笑而过,从不开口。 就这样,一个曾端掉敌军司令部的孤胆英雄,成了一个在矿井下默默干活,冬天扫点煤渣都喘不上气的老工人。如果不是女儿后来在军事博物馆里看到父亲年轻时的照片,这个秘密恐怕会永远埋藏下去。 得知情况后,黎原少将立刻上报,军区特批,动用了六辆军用救护车,日夜兼程将张国富送往北京解放军301医院,并成立了顶级的医疗专家组。 在病床前,黎原将军轻声呼唤:“老英雄,我是黎原,47军的。”病榻上的张国富缓缓睁开眼,似乎听懂了,嘴唇微微蠕动,艰难地挤出几个字:“希…望…党…和…国…家…好!”张国富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带着对国家的热爱,带着对战友的思念,离开了这个世界。  张国富等众多英雄在战争中为国家人民浴血奋战,胜利后却选择默默无闻,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从不向国家提出任何要求,张国富正是那些为国家奉献一生的老兵们的缩影,英雄虽已远去,但他们的精神永远长存! 信源:中国军网——《老兵张国福:英雄的荣光永不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