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印度的高种姓,说白了,就是早期白人到印度留下的后代。那时白人占领印度,为了方便管

印度的高种姓,说白了,就是早期白人到印度留下的后代。那时白人占领印度,为了方便管理,才特意整了个种姓制。后来他们又挑选跟自己有关系的人,也就是混血儿来当管理者,慢慢这些家族就变成了高种姓,靠姓氏和家族血脉传下来。   当提起种姓制度时,生活在现代国家中的人们,一定会对这种落后愚昧的制度投来鄙夷的目光,然后大惑不解,为何在21世纪的今天,一套充满压迫的等级分层体系,居然在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如此根深蒂固?   这就要从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说起。   雅利安人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特点是生活资料全要靠牲畜提供,而牲畜的生存则要依靠茂盛的草地,这让游牧民族的生活轨迹要根据草场的变动而变动,难以有稳定的生活场所。   相比之下,印度河流域的农业社会,生活就稳定的多。印度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让印度河流域的土著不用再看天吃饭,农业生产除了能保证自身的温饱外,还有着盈余可以去交易。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靠着武力征服了当地的土著,为了缓和民族间的矛盾和维持自身的统治,于是雅利安人便制定了“瓦尔纳”制度,将社会分成了四个层级,这就是种姓制度的起源。   与后来种姓制度不同的是,“瓦尔纳”制度的前三个分层(即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都是由雅利安人构成的,它们仅代表的内部职能分工的不同,而最后的首陀罗阶层则是由当地的土著构成,他们从事着社会上最低等的劳动。   种姓制度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和带有压迫的,这不仅从规定社会分工上,而且“瓦尔纳”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意为“肤色”)也带有着雅利安人对土著的歧视。据早期文献记载,雅利安人肤色较白,土著较黑。   从上面可以看出,早期种姓制度的前三个层级间,还没有形成明显的等级差异,只是社会职能的不同,而随着雅利安人从游牧经济转向农业经济后,出于对生产分工的需要,这四个层级的等级差异开始慢慢形成。   第一层级婆罗门垄断知识,第二阶层刹帝利掌管暴力机器,第三阶层吠舍从事生产和贸易,而最底层的首陀罗则是进行体力劳动,服务前三个阶层。   此时的种姓制度已经有国家的雏形了,社会分工让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开,让劳动阶层和统治阶层开,让被剥削者和剥削者分开,而国家机器则通过暴力手段来让种姓制度井然有序的运行着,不至于让底层的反抗影响到整个秩序的崩塌。   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英国人意识到可以利用和改造种姓制度,来维持英国对印度的统治。英国人第一步就是加强印度人对种姓制度的认知,强制让印度人申报自己的种姓身份,给所有人都打上标签,方便管理。   第二步就是分化打击,英国人安排上层种姓来管理下层种姓,让上层种姓来担任地方治理官、文员等脑力劳动职业,让下层种姓进行体力劳动。   除此之外,英国人还将种姓制度披上层“科学”的外衣,比如宣扬某些种姓天生适合当兵,而某些种姓是“落后阶级”。英国人的这些举措让的目的是为了造成社会分裂,让印度的各个种姓之间充满矛盾和仇恨,难以团结起来对抗英国的统治。   信息来源: 环球网|《从印度宪法看种姓特留权变迁》 环球时报|《恢复种姓普查,印度要揭“最隐秘伤疤”?》   文|饮用纯净水 编辑|南风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