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投票结果惊现153:1,美国与全世界逆行!某些人经常劝中国人“不要与全世界逆行”,可看看联合国投票结果,谁才是逆行的那个?7月25日,联合国大会投票通过了一份决议,题目为“联合国、各国议会和‘议会联盟’(一个由各国议会组成的国际组织)之间互动”,决议准备鼓励联合国与各国议会深化互动、加强合作的提议,但美国居然投下了全场唯一一张反对票! 这份决议从名字就透着平和,说白了,就是想让联合国跟各国议会多走动、多合作。这类提议往年也有,基本都是全票通过或者接近全票通过。毕竟,多沟通总比各自闭门造车强。 今年却不一样。美国代表在投票时,愣是按下了反对键。投票结束后的解释性发言里,美国列出了一堆理由。他们说 “议会联盟” 搞的是 “侵犯国家主权和言论自由的软性措施”,还拒绝接受决议里提到的《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理由是跟美国主权不相容。 这话听着有点玄乎。《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 2015 年联合国成员国一致通过的,目标是消除贫困、保护地球、促进共同发展。当时美国也是赞成国之一。现在突然说跟主权不相容,不知道这几年到底是议程变了,还是美国对主权的理解变了。 美国的反对清单还不短。他们反对联合国在塔吉克斯坦杜尚别建立 AI 中心,连相关成本都拒绝支持。他们反对性别多样化议题,不参与《塞维利亚承诺》,甚至连《巴黎气候协定》也再次被拿出来说事。 这些议题跨度很大,从科技合作到气候变化,从发展筹资到社会平等,几乎涵盖了当前全球合作的主要领域。 但稍微琢磨一下就能发现,这些被美国反对的内容,有个共同点:都需要国家之间相互协调、甚至做出一些妥协。而美国的逻辑很清晰,他们不想被这些国际合作框架束缚。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要 “美国优先”,要 “说一不二的霸权”。 这种态度其实不是第一次出现。过去几年,美国退出的国际组织和协议能列个长单子。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到《巴黎气候协定》,从伊核协议到世界卫生组织,每次退出的理由都差不多,要么说 “不公平”,要么说 “损害美国利益”。 可国际合作从来不是单方面占便宜的事。就拿《巴黎气候协定》来说,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理应承担更多减排责任,这是全球共识。 美国退出后,自己的碳排放管控松了,但全球气候治理的担子却压到了其他国家肩上。这种只享权利不愿担责的做法,自然得不到支持。 这次联合国的投票结果,把这种孤立状态暴露得更明显。153 个国家赞成,说明加强国际合作是主流愿望。美国单独反对,等于站到了主流的对立面。他们嘴上说 “议会联盟” 没价值,实际上是怕这个由各国议会组成的组织,会削弱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他们担心的 “侵犯主权”,更像是个借口。这项决议本身没有任何强制性,只是提倡加强沟通。各国议会怎么参与、参与到什么程度,最终还是由各国自己决定。美国连这种自愿性质的合作都要反对,只能说明他们对 “合作” 两个字过敏。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反对的 “性别多样化” 议题,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共识。多数国家都在通过立法和政策,保障不同性别群体的平等权利。美国却把这当成 “侵犯主权”,不知道是想坚守什么特殊的价值观。 《塞维利亚承诺》涉及发展筹资,主要是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获得更多资金支持。美国拒绝参与,等于放弃了在全球发展领域的引导作用。要知道,美国长期以来一直以 “全球领导者” 自居,现在却在这种基础性合作项目上退缩,难免让人质疑其领导力的成色。 联合国的这项决议,本来就是个程序性的合作提议。美国如此大动干戈地反对,甚至不惜成为全世界的对立面,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他们不想让任何国际组织或多边机制,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哪怕这种机制只是为了促进沟通,只要可能影响美国 “说一不二”,就必须反对。 这种心态正在让美国付出代价。国际社会看在眼里,谁在真心推动合作,谁在刻意制造分裂,一目了然。153:1 的投票结果,就是最直接的证明。美国可能觉得自己有实力单干,但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真正独善其身。 气候变化、公共卫生、人工智能治理,这些全球性问题都需要各国携手解决。美国一味强调 “主权至上”,拒绝参与合作,最终只会被边缘化。等其他国家通过合作找到解决方案时,美国再想参与,恐怕就得看别人的脸色了。 这次投票就像一面镜子。它照出了美国对多边合作的真实态度,也照出了全球多数国家的共同愿望。加强沟通、深化合作,这是大势所趋。美国非要逆着这个趋势走,最终只会发现,自己离世界越来越远。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