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贾平凹和“校花妻子”韩俊芳办理离婚,工作人员:“离婚原因是什么?”韩俊芳说:“没有原因,别人都怎么写的?”工作人员:“感情破裂。”韩俊芳说:“我们的感情没有破裂”。工作人员:“那继续回家过日子吧!” 那一年,贾平凹四十岁,站在人生的一个陡峭关口。他不再是那个从丹凤县棣花镇走出来,为了保命要穿花衣、留黄辫撮的平娃了。 他已经是中国文坛响当当的人物,一个用文字在商州大地上建起一座座城池的文学鬼才。然而,文学上的静虚村再怎么风光,也抵挡不住现实生活里的地动山摇。 1977年的西安街头,贾平凹偶遇了老同学的妹妹韩俊芳。这个正在大学进修的校花,照进了他有些沉闷的生活。 那时的贾平凹,刚从西北大学毕业没几年,在出版社当着编辑,拿着三十九块五毛的工资,骨子里还带着乡下孩子的拘谨和自卑。 他用了一点文人的老谋深算,借着算命的由头,一句吉人作伴到终生,便把缘分的红线牵到了自己手上。 他们的结合冲破了重重阻碍。贾平凹的父亲嫌韩俊芳是富农出身,韩俊芳的父亲又嫌贾平凹长得丑。可年轻人认定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贾平凹干脆来了个新式婚礼,没有车队,没有酒宴,就在自己那间只有六平米的单身宿舍里,自己当司仪,高喊着一拜天地、二拜祖宗、夫妻对拜,便把生米煮成了熟饭。 韩俊芳咯咯地笑着,被他猛地一捅胳肢窝,这桩婚事,就算定了。 婚后的日子,是韩俊芳用双手撑起来的。她包揽了所有家务,甚至亲手打制家具。贾平凹不喜喧闹,她便把水龙头用布包起来洗菜,连咳嗽都压着声。 朋友们都说,贾平凹能安心搞创作,韩俊芳功不可没。她不只是贤妻良母,也是丈夫朋友圈里爽朗能干、人见人夸的好媳妇。 在那个被贾平凹命名为静虚村的小家里,女儿贾浅浅出生,为这段清贫却也温馨的岁月增添了无数欢声笑语。 然而,当贾平凹的笔越来越锋利,名气越来越大时,那个小小的静虚村开始变得拥挤。他不再只是韩俊芳的丈夫,他是整个文坛的贾平凹。 他需要更广阔的精神世界,而韩俊芳要的,始终是那个能让她踏实过日子的男人。 贾平凹慷慨接济亲戚,韩俊芳觉得他不会过日子。他整日埋首书斋,韩俊芳觉得他不顾家。他们的世界,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渐行渐远。 真正点燃导火索的,是那位话剧团的夏女士。她仰慕贾平凹的才华,两人因作品改编而结识,时常探讨剧本。 在贾平凹眼中,她善解人意,气质好,潇洒大方,这种纯粹精神层面的欣赏与共鸣,在韩俊芳看来,却是无法容忍的背叛。 她要的不是一个纯洁的同志关系的解释,而是一份不容分享的、完整的忠诚。长达八个月的争吵,消磨了彼此最后的情分。 1992年的冬天,对贾平凹来说格外寒冷。挚友路遥的猝然离世,让他悲痛欲绝。他刚从葬礼回来,迎接他的不是妻子的安慰,而是又一场激烈的争吵。 韩俊芳的决绝,让他身心俱疲。他怕再拖下去,连写作的最后一方净土都保不住了。于是,他同意了离婚。 这才有了民政局里那段令人唏嘘的对话。我们的感情没有破裂,这句出自韩俊芳之口的真心话,扎在了这段婚姻的穴位上。 可当工作人员试图挽回时,他们却默契地选择了放手。因为他们都明白,有些裂痕,即使有爱,也无法弥合了。说到底,是生活本身,让他们感情破裂了。 办完手续,贾平凹推着自行车走过含光桥,回头看见韩俊芳还僵立在河对岸。他故作轻松地喊:“回去,给娃做饭!” 这句充满了烟火气的话,却成了他们夫妻缘尽的告别词。那一晚,贾平凹在朋友家泣不成声,他心里放不下的,又何止是女儿。 离婚后的贾平凹,迎来了人生的最低谷。1993年,《废都》出版,洛阳纸贵,却也因内容大胆被禁,他被扣上了流氓作家的帽子。事业与情感的双重打击,让他病倒住院。 正是在医院,他遇到了第二任妻子,比他小17岁的护士郭梅。这位年轻的姑娘是他的书迷,在他的危崖时刻,用温柔与崇拜,为他搭建了一个新的精神港湾。 1996年,他们结婚,郭梅辞去工作,专心照顾他的起居,让他得以重返创作的巅峰。婚后,郭梅不仅为他生下了小女儿贾若若,更难得的是,她理解并支持贾平凹与前妻及大女儿的联系。 而韩俊芳离婚后便低调地淡出了公众视野。她独自抚养贾浅浅长大,母女情深。她与郭梅后来竟能和平相处,甚至在2004年,两个妈妈一起为贾浅浅操办了盛大的婚礼。 信息来源:中新网.贾平凹遭好友曝婚变内幕 上演8个月离婚大战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