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1年,当442次列车驶出隧道瞬间,司机惊恐地发现,铁轨突然消失了!他第一时

1981年,当442次列车驶出隧道瞬间,司机惊恐地发现,铁轨突然消失了!他第一时间采取紧急制动,但由于火车惯性太大,列车一头栽入山沟和河里! 王明儒,1945年出生在四川成都,家里世代与铁路结缘。父亲是成昆铁路建设时的测量员,常年在崇山峻岭间奔波,拿着罗盘和标杆,测算线路走向。母亲在铁路后勤部门,负责物资调配,家里常堆满铁路图纸和工具。受父母影响,王明儒从小对火车着迷,经常跑到成都站看机车进出,汽笛声在他心里种下梦想。1963年,他考进成都铁路技校,学的是内燃机车驾驶。课堂上,他埋头记笔记,机车构造、刹车原理倒背如流。实操训练时,他反复练习操纵杆和刹车动作,手掌磨出老茧。1965年毕业,他进入成都铁路局,先跑货运列车,几年后因技术扎实调到客运线,负责格里坪到成都的442次列车。 成昆铁路地形险恶,滑坡、泥石流多发,王明儒深知这份工作的分量。每次出车,他都亲自检查机车,爬上车底看刹车片,测试信号灯,确认油路通畅,汗水常把制服浸湿。1970年代,他因处置一次信号故障,避免了潜在事故,被评为“矫健工作者。同事说,他从不马虎,发车前总站在站台上,盯着铁轨远端,检查线路情况。他常对新人说,开火车责任重如山,半点疏忽要出大事。1981年,他已有16年驾龄,对线路了如指掌,尤其关注利子依达大桥段,因为那里靠近大渡河支流,地质不稳,洪水多发。 1981年7月8日晚,442次列车从格里坪站出发,载着数百名乘客驶向成都。这趟列车途经成昆铁路,线路穿越大渡河沿岸,地势复杂,素有“铁路深渊”之称。7月9日凌晨1点27分,列车准时停靠甘洛站,上下乘客后继续前行。1点30分,暴雨引发的大渡河支流利子依达沟泥石流暴发,巨石裹挟洪水冲毁了17米高的利子依达大桥,桥面断裂,铁轨悬空。同一时间,甘洛站突发停电,信号灯熄灭,站内陷入黑暗。电工们紧急抢修,十分钟后恢复供电,但短暂的中断让王明儒有所警觉。 1点35分,列车离开甘洛站。1点41分,接近汉源站时,通讯设备突然失灵,耳机只剩静电声。王明儒放慢车速,检查仪表盘。1点45分,列车进入奶奶包隧道,机车大灯照亮前方。驶出隧道瞬间,护路房已成废墟,利子依达大桥的铁轨反光消失。王明儒立即拉下紧急制动阀,刹车片与车轮摩擦,火花四溅。但列车在14%的陡坡上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下滑,惯性无法遏制。1点46分,两台内燃机车、13号行李车、12号邮政车及9至11号车厢冲出桥面,坠入河谷。8号车厢被甩出轨道,侧翻在隧道口,车体扭曲。事故造成275人丧生,现场残骸遍布,惨不忍睹。 事故发生后,救援信号迅速传开。凌晨2点30分,成都铁路局组织救援队,消防队员、医护人员、铁路工人赶往现场。甘洛县动员千余人,携带担架、药品和食品,乘车奔赴利子依达桥头。救援人员冒着余震和泥石流风险,爬下河谷搜寻幸存者。伤者被送往临时医疗点,遗体被抬至河岸,救援持续三天三夜。成昆铁路中断15天,铁路部门调集2000余名工人,架设44米临时钢桥,7月24日恢复通车。调查显示,泥石流是主因,桥梁设计未充分考虑极端地质灾害。 王明儒被救出时头部重伤,肋骨断裂,昏迷不醒。他被送往成都医院,抢救一周后苏醒。出院后,他因伤无法再开车,转而从事铁路安全培训,编写教材,强调地质灾害预警。他常在模拟机房亲自演示紧急制动,手指因用力发白。1995年,他因病去世,享年50岁。1984年,1465米的利子依达隧道通车,绕过危险河谷,奶奶包隧道被废弃,桥墩遗址至今留存。成昆铁路的建设者们用汗水填平“深渊”,确保悲剧不再重演。

评论列表

喵喵呜哒
喵喵呜哒 2
2025-07-20 19:59
这事是第一次听说[作揖][作揖][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