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内蒙一对夫妻生下儿子不想要,竟连夜抱到村里老光棍家哀求:“大哥,这孩子给你养吧?”老光棍一看,孩子小脸粉嫩,冲他咧嘴一笑,他没犹豫:“我养!”不想,40年后,孩子让他命运彻底改变。 取材于《中国法治网》 1979年的内蒙古农村,一个寒冷的冬夜,46岁的董栋小蹲在土灶前发愣。短短一年间,两个儿子因病相继夭折,妻子承受不住打击也离他而去。空荡荡的土屋里只剩下他一个人,生活像断了线的风筝,茫然无措。 就在这个夜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寂静。同村一对夫妇抱着个不到两个月的婴孩站在门口,声音带着哀求:"大哥,这孩子...实在养不起了,您能收下不?" 微弱的油灯下,董栋小呆住了。怀里的孩子似乎感受到了什么,小脸蹭了蹭,竟然冲着这个陌生又沧桑的汉子咧开没牙的嘴,模糊地"呀"了一声。仿佛一道光刺穿了心里的黑,那个"好"字,几乎未经思索便从他喉咙里滚了出来。 刚当了爹的喜悦很快被现实冲淡。孩子饿得整夜啼哭,没有奶水。董栋小急得在破屋里转圈,最后一咬牙,背起家里仅剩的几袋粮食,抱起那几只下蛋换油盐的母鸡去了集市。换来的钱,请了邻村的妇人做奶妈。 奶妈工钱不低,董栋小只能没日没夜地找活干。村里最脏最累的活儿,别人皱眉的,他抢着接。省下来的吃食全换成孩子的奶粉,自己常常啃个干硬的玉米饼就算一顿。 邻居见他累得像头老牛,好心提醒:"栋小,这么豁出去养别人的娃,以后翅膀硬了飞走了,你不就苦到头白忙活了?"董栋小只是嘿嘿一笑,露出烟熏黄的牙:"娃娃大了就好,我吃点苦不碍事。" 他给孩子起名"永在",盼着这根血脉能永远留在身边。小永在也真如这个名字所寄望,懂事得让人心疼。他知道家里每一分钱都带着父亲的汗水,学校食堂打饭的窗口他看都不看。 学校离家六公里远,他就靠着两条细腿,上课放学来回跑。顶着太阳,冒着风雪,只为了回家吃口热乎饭。村里人见他跑得小脸通红气喘吁吁,心疼又无奈。 16岁那年,永在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通知书到家那天,董栋小激动得老泪纵横,可转头对着空空如也的米缸,刚舒展开的眉头再次紧皱起来。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整个高一生涯,永在的伙食只有馒头就水。直到一天,班主任巡视,看见永在操场角落,慌忙把手里啃的东西往身后藏。老师走过去细看,才发现这孩子顿顿啃的只有从家里带来的干馒头。学校知道后,立刻安排食堂为他免费提供热菜热饭。 三年寒窗没白费,他考上了内蒙一所免学费的大学。知道父亲为了供他念书欠下不少债,大学四年,清淤、搬砖、给人补习功课,什么活都干。除了最必需的花销,剩下的钱全寄回了家。老师和同学提起他,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大学毕业后,他被特招入伍,如愿成为一名武警。在队伍里,他从最基层的警员干起,肯学肯钻,当上了干事,又升为连队指导员,最后考上博士,成为武警指挥学校的教官。 有出息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妻子孩子,把父亲从破旧的老屋接到了天津宽敞的军属楼。知道父亲腿脚早年落下病根,董永在每晚雷打不动给父亲端热水泡脚按摩。 周末休息时,必定推着轮椅带老人去公园晒太阳。街坊邻居都夸董家儿子真孝顺。 有一天,他握着父亲布满老茧和老年斑的手,红了眼眶:"爸...其实我很早就知道,我不是您亲生的。是您把我养大成人,现在该我好好伺候您了。" 如今,董栋小86岁了,耳朵不灵便,记性也大不如前。董永在工作再忙,也尽可能把他带在身边。实在需要出差去外地做课题研究,也会反复向领导恳求,带上年迈的父亲同行。他怕父亲一个人在家孤单,更怕错过陪伴老人的每一刻。 许多年前那个深夜,那个绝望的汉子伸出手接过的襁褓,如同一颗种子。董栋小用半生的汗水和辛劳浇灌它,熬过漫漫长冬。 它最终长成了一棵坚韧的大树,不仅撑起了自己的天空,更在父亲的晚年撑起了一片温暖的荫蔽。那颗当初只为让"血脉永远在"而种下的种子,历经风雨洗礼,如今已枝繁叶茂,真正将"永在"二字,化为守护父亲每一个日落的深情厚谊。 人们常说"养育之恩大于生",这对没有血缘却牢不可分的父子,用他们几十年的相守,让"真心换来的,才是最深的牵绊"这句话有了最温暖的注脚。
猜你喜欢
女孩带着比利时养父母来寻亲,真相是残酷的,女孩确实是被扔掉的。虽然亲妈抱着女儿,
2025-07-14
十月玫瑰
想想就想笑!上午带小孙子在小区里遛弯,小孙子说渴了,我就带他回了家。回到家我
2025-07-15
陌上柳絮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