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野鸡泛滥成灾,为何很少有人吃?当地农民直言:“别说吃了,我们甚至都不敢招惹它! 在东北,野鸡比人还“大牌”,很多人见了野鸡都要主动绕道走。 “鸡飞狗跳”一词成为了具象化的现实,随处可见趾高气昂的野鸡横冲直撞,在庄稼地里搞破坏,到居民生活区中“闹事”。 偏偏人们对“罪魁祸首”的野鸡无可奈何,野鸡现在的“身价”可不一般,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随便捕捉或者猎杀野鸡都是不允许的。 东北野鸡凭什么“高人一等”?为什么野鸡价值不菲,饲养的家鸡却不值得一提? 其实早些年野鸡并没有那么“尊贵”,跟家鸡相比,野鸡每天在野地里跑来跑去,肉质比较柴,在本土东北人中间不太受欢迎。 不过野鸡分布很广泛,捕捉难度也不大,鸡肉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材,因此成为了东北人饭桌的上常规食材。 偶尔有人图新鲜,会尝试捕捉野鸡食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独具风味的野味逐渐流行开来,东北野鸡成为了地方特色。 东北野鸡学名叫做七彩锦鸡,这种野鸡花纹斑斓,毛色鲜亮,比一般的家鸡要更具观赏性。 野鸡比家鸡更喜欢飞行,捕捉野鸡要花费些功夫,这对于游客来说也是一种趣味。 打野鸡、吃野味就这样成为大家热衷的活动。活蹦乱跳的野鸡,搭配鲜香可口的野生蘑菇,炖成一锅营养丰富的小鸡炖蘑菇,在淳朴自然的乡村,别有一番野趣。 不过食用野鸡存在一定的风险,毕竟是没有经过检疫的野生动物,人们很难通过简单的烹饪消除野鸡身上携带的病菌。 但是为了尝鲜,很多人不顾风险,依然要食用野鸡,这种危险反而使得野鸡的美味更为难得,吸引更多人前往,捕捉野鸡、食用野鸡的活动越来越多。 野鸡繁殖速度很快,对环境的适应程度也很高,因此最早开始捕捉野鸡的时候,大家都没料到野鸡的生存会受到威胁。 主要原因就是野鸡的栖息地遭到破坏,捕捉野鸡的人越来越多,侵入了野鸡生存的地方,人类活动限制了野鸡的繁殖和觅食,野鸡的数量开始急剧减少。 随处可见野鸡飞过的东北,逐渐找不到野鸡了,已经到了野鸡绝迹的地步。 野鸡消失带来了一些生态问题,失去了野鸡这种天敌,害虫开始泛滥,给农业生产和自然保护都带来严重问题。 国家不得不出手干预,把野鸡划分成为保护动物,恢复生态秩序,维护健康的生态链。 有了保护野鸡的条例,人们不再捕捉野鸡,野鸡的数量又开始提升。野鸡是一种极易养活的物种,没有人来打扰它们的生活之后,野鸡数量迅速增长。 “鸡”多势众,泛滥的野鸡开始打扰起人类生活。还是那句话,野鸡是一种极易养活的物种,它们什么都能吃,什么都想“破坏”一下。 在农田到处飞到处跑的野鸡,不仅吃害虫,还吃粮食,它们可不会看人类的眼色,在农田里大摇大摆地吃“自助餐”。 其实野鸡的胃口不大,吃点儿谷物算不了什么。问题在于野鸡数量太多,一两只野鸡无伤大雅,一群野鸡天天来“串门”,就成为了祸害了。 这些野鸡不仅在农田里觅食,还把农田当作游乐场,在田地里大搞破坏,总是把农作物折腾的东倒西歪,给农业生产造成影响。 肆无忌惮的野鸡还会到农房中跟家禽抢夺食物,时不时就要展开一场“大战”,把农房闹得一片狼藉。 因为是三有保护动物,农民们对这些不请自来的野鸡无可奈何,他们对野鸡的感情是又爱又恨。 野鸡能够给农田除害虫,它们粪便还能给耕地施肥,帮助种子播撒。可是野鸡同样会偷食粮食,破坏农田。 提起野鸡“有害”的一面,农民们都是一副不厌其烦的模样,每到快要收获的季节,防范野鸡侵扰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活动。 随处可见的野鸡,是大家都不想招惹的物种。出于自然保护的角度,人们也只能对野鸡“任性妄为”睁一只眼闭一眼。 参考资料:野鸡数量不断增加,农村野生动物却越来越少,野鸡为啥成农村一害.人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