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期待再次访华,虽对中方犯下一系列恶行,但感觉自己仍是香饽饽。
说马克龙对中国“犯下一系列恶行”,还真不是夸张。过去几年,他干的事儿确实让中法关系有点紧绷。 2024年10月,他带头在欧盟里推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反补贴关税,最高税率45.3%,说是中国车企靠补贴不公平竞争 这招直接把中国车企挡在欧洲门外,中国立马反击,对欧盟白兰地收34.9%的反倾销税。咱得知道,中国是法国干邑的第二大市场,2023年出口值17亿欧元,这一下法国酒商可炸了锅,订单哗哗往下掉。 技术上,他也没闲着。法国慢慢把华为的5G设备踢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挤出去,计划2028年前彻底清零。2023年初,法国电信部门就放话不给华为续许可证,跟美国站一块儿去了。 2024年7月北约峰会,马克龙还跟其他领导人把中国定义成“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的关键支持者”,说中国是北约的“系统性挑战”。这几招下来,中法关系可不就蒙上阴影了嘛。
这么搞了之后,马克龙咋还觉得自己能在中国吃得开呢?2025年7月4日,他在爱丽舍宫记者会上说:“我期待在适当时候再访中国。”语气淡定,底气十足。咱得猜猜他这自信哪来的。 一是他觉得自己“欧洲战略自主”这套牌打得漂亮。马克龙老挂在嘴边要让欧洲独立,不当美国小弟,可实际他好多政策跟美国高度一致,比如限制华为、给中国扣“系统性挑战”的帽子。他可能觉着自己能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中国还得给他几分面子。 二是他觉得自己政治手腕高明。马克龙这人,从银行家到总统,一路靠脑子和胆子闯过来的。他搞改革、选总统都赢了,可能觉得自己有本事在中国面前也玩得转,哪怕之前干了点不地道的事儿。 三是中法关系的历史底子。2025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这是个大噱头。马克龙可能觉得借着这机会,能把关系修补修补,甚至还能捞点经济、文化合作的甜头。他兴许盘算着,中国不会真跟他翻脸,毕竟两国高层还在谈碳中和、文化遗产啥的。
但这想法是不是太一厢情愿了?中国这边,外交政策向来务实。俗话说“以利相交,利尽则散”,意思很明白:关系好不好,看利益咋样。 马克龙这几手——关税、技术限制、北约峰会站队——都伤了中国的利益,中国不可能装没看见。反制措施已经上了,白兰地税就是一记警告:你搞我,我也让你疼。 但中国也没把门彻底关上。2025年,中法高层对话还在搞,聊碳中和、健康合作啥的。中国还支持法国办联合国海洋大会,说明环保这块还能搭上线。 北京这边态度挺清楚:合作可以,但得有诚意。你马克龙想来访华谈生意?行,先把关税、技术限制这些疙瘩解开,别光想着占便宜。 眼下,中法关系是既有机会也有雷。机会在哪儿?建交50周年是个好由头,文化、经济上还能挖点潜力,比如气候变化合作、文化交流啥的。 雷在哪儿?贸易战打得正热闹,技术限制还没松口,外交上马克龙还跟美国贴得紧。中国警惕着呢,马克龙想靠几句好话就把局面翻过来,怕是没那么容易。 马克龙要是真访华,估计得带点诚意来。比如关税能不能降一降?华为的事儿能不能松口?不然他在北京谈判桌上,可能得吃点冷脸。中国这边,可能会拿合作项目做筹码,但原则性的东西不会让步。毕竟,咱也不是非得求着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