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北大调剂生的自白! 高中班主任有句名言:“如果我上不了北大,北大的教室里有一个位子会一直空着;如果我上不了清华,清华校园里有一块园子会永远荒芜。”初听狂妄,但在那所全省瞩目的重点高中里,它成了烙印。墙报栏上历届清北学子的照片,无声地强化着这唯一的目标。 起初,一本线对我都遥不可及。然而,或许是那句名言的魔力,我的成绩竟一路高歌猛进,高考冲刺前,冲入了文科前十。目标随之现实地定为人大经济系。但母亲和周围人却视我为“黑马”,坚信清北在望。为添“胜算”,母亲特意带我去北京“朝圣”,在北大、清华校门前留影。照片定格了期待,我却深知实力:年级前三遥遥领先,我与后面几位同学分数胶着,人大才是稳妥之选。 高考结束,听闻几位成绩相近的同学都填报了清北,不甘与豪情顿生:“他们敢报,我为何不敢?”加之母亲许诺:“考上北大,我们坐飞机送你去!”热血上涌,志愿栏填上了“北京大学”。 然而,现实冰冷。投档线揭晓,我仅超北大1分!更糟的是,北大调档比例为1:1.05。站在“悬崖”边缘,复读的阴影已然笼罩。心灰意冷之际,一个陌生电话带来了转机:“这里是北京大学。你非常想上北大吗?”我几乎语无伦次地回应。“那么,根据你的分数,我们计划将你从经济类调剂到哲学专业,同意吗?” 哲学?从未想过!我犹豫了。母亲却在一旁急切催促:“同意!先进北大再说!专业可以转,还能辅修!”北大的老师给了短暂考虑时间。在母亲狂喜的欢呼和“过了这村没这店”的劝说下,我拨回了电话。 踏入燕园,我立刻打听转专业。现实泼来冷水:政策虽有,条件苛刻,关键目标院系需有空余名额。更戏剧的是,宿舍六人,五人竟是“同病相怜”的调剂生!仅一人是主动选择哲学。转系之路渺茫,只得安顿下来。 辅导员第一课便强调:“哲学系培养的是政治家和思想家,保研、考研率最高。”他谆谆告诫:“兴趣可以培养,要学一行,爱一行。”那一刻,高中班主任的名言蓦然回响:“如果我上不了北大,北大的教室里有一个位子会一直空着。”如今,若我退学,哲学系的这个位子,怕是真的要空着了。也罢,既来之,则安之。这空着的位子,终究得有人来填上,即使是被“调剂”来的。北大尖子生 北大退学 北大压力 北大老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