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不清了!”上海,女子发现家门口总出现陌生外卖,奶茶、炸鸡、草莓轮着来。起初她以为是送错了,没多想。可第七天她调了楼道监控,发现每次骑手刚走,隔壁邻居就窜出来拎走外卖。
李女士气得在门上贴了张条:“本户未点外卖,误送食品赠骑手!”
谁料邻居更绝:不填地址了,改成蹲守楼道抢外卖。李女士正想报警呢,偏巧在楼梯撞见骑手送货。
一核对订单,收货地址明明白白是自家门牌,但邻居告诉骑手:“放隔壁就行!”
李女士直接拍邻居门质问。对方手里还攥着奶茶,轻飘飘来句:“可能点错地址了呗,删掉不就行了?”被追问为啥连错七天,邻居甩下一句“随便你”,哐当关了门。
这事儿表面看是懒,根子里是越界。邻居省了开门取餐的几步路,却让李女士天天被门铃惊扰,还得提防陌生人靠近家门。
一句“点错了”根本站不住脚,历史订单里改一次地址就能永久生效,哪需要“手滑”七天?
李女士的应对其实挺有章法。先贴告示留余地,再调监控固定证据,最后当面质问。
这步步为营的做法既占理,又给邻居留了体面台阶。可惜对方不接茬,硬是把小事闹成法律纠纷。
现在城市楼房住得近,反而更该讲究“界限”二字。网友那句“住得近心却远”点得透:蹭WiFi、堆杂物、占车位这些“小事”,攒多了就成了压垮邻里关系的稻草。
至于维权,律师支的招实在:存好监控和订单截图,找平台封对方账号;再告他扰乱生活安宁。
要较真的话,邻居冒用地址行为已侵犯隐私权,赔精神损失费都够格。不过李女士现在最缺的,大概只是隔壁一句人话:“对不住,下不为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