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印度总理莫迪的行动,中印关系的现状就一目了然。莫迪几乎年年都要出国访问,可你掰手指算算,他有多久没踏上中国的土地了?这个事实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
再瞧瞧两边互相设卡的情况。印度那边对中国商品和企业设置的各种限制,五花八门,层层叠叠。手机APP说禁就禁,投资项目说卡就卡,贸易壁垒一道接一道。
反观中国这边,对印度可曾有过这样系统性的“特殊关照”?没有。
甚至在中国并未设限的领域——比如贸易通道和市场准入——印度依然变着法儿地给中国使绊子。这种一边设卡、一边畅通的不对等局面,就是当下两国关系最直观的写照。
印度早已把中国当成了头号竞争对手,心心念念要取代中国的位置。这种心态主导了他们的对华策略。
中国这边呢?释放过不少善意,比如主动推动高层对话,在贸易上保持相当程度的开放,甚至在边境摩擦后也努力寻求降温。
可惜这些努力,常常像丢进深潭的石头,连个像样的水花都看不见。印度的回应要么冷淡,要么干脆背道而驰。
中国的善意,很多时候换来的不是对等的尊重与合作,而是对方进一步的戒备、限制甚至某种程度的“以怨报德”。
这种局面让人想起生活中的某些关系。就好比你主动向邻居示好,想和睦相处,甚至送去些帮助。结果邻居非但不领情,反而把围墙砌得更高,还总在背后说你想占他便宜。
你的善意被当成了别有用心,你的大度被理解成了软弱可欺。时间一长,再热的心也会凉下来,再好的脾气也免不了感到憋屈和警惕。
中印之间,某种程度上就陷入了这种别扭的、缺乏互信的互动模式。
印度对中国的严防死守和处处设卡,短期看或许能为其国内产业腾挪出一些空间,或者满足其国内某种“对华强硬”的政治需求。但长远看,这种做法如同在自己发展的道路上砌墙。
它阻碍了商品、资本、技术的正常流通,抬高了印度自身发展的成本,也掐断了从中国这个巨大市场和产业链中汲取养分的机会。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经验表明,开放合作、融入全球分工,才是经济腾飞的快车道。印度当前的策略,更像是关起门来自己跟自己较劲。
对于中国而言,面对这样一个邻居,确实需要更清醒的认识和更务实的策略。释放善意是胸怀,但也要看清对方真实的意图和行动。
一厢情愿的示好换不来真正的尊重和稳定的关系。未来的互动,恐怕更需要建立在清晰的红线、坚定的原则和实实在在的利益平衡之上。
单方面的包容和大度,若只换来对方的步步紧逼,那么调整策略,寻求更对等、更现实的相处之道,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中印关系的现状,就像一条方向扭曲的单行道。它提醒人们,国家间的相处,光有善意是不够的,还需要双方共同对规则的尊重和对共赢的真诚追求。
当一方只热衷于筑墙而非修路时,这条关系的道路,注定越走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