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一个男同学给我发信息说借几千块钱,催促个不停,我想我们又不经常见面,也
昨天晚上,一个男同学给我发信息说借几千块钱,催促个不停,我想我们又不经常见面,也没啥交情,突然借钱,我不想借,但是又不知道说啥,就没有回复。手机屏幕在黑暗中明明灭灭,对话框里不断弹出新消息,像一串急促的敲门声。
“在吗?真的很急,就借三千,半个月后一定还!”
“我现在走投无路了,你就当帮兄弟一把!”
“怎么不回我?不至于连这点面子都不给吧?”
我攥着手机翻来覆去,屏幕的光照得眼睛发疼。和这个男同学确实不熟,印象里他总是坐在教室后排,高中三年说过的话不超过十句。毕业后更是断了联系,朋友圈里偶尔瞥见他发些酒吧夜场的照片,染着夸张的发色,身边换着不同的女孩。这样突然的开口,让我心里警铃大作。
凌晨两点,最后一条消息弹出来:“行,算我看错人了。” 伴随着消息提示音,我突然感到一阵愧疚。或许他真的遇到了难事?可转账记录里躺着的几笔未收回的借款又提醒我——半年前借给大学室友的两千块,对方至今装聋作哑;去年帮亲戚周转的一万块,现在连电话都打不通。成年人的世界里,借钱往往意味着赌上情分,而这份情分,有时比纸还薄。
第二天一早,手机又开始震动。是班级群里炸了锅,有人转发了张截图:男同学在其他同学那里也借了钱,话术几乎一模一样。更离谱的是,有个女生心软借了五千,追问还钱时,竟发现自己被拉黑了。群里瞬间沸腾,有人骂他不知廉耻,有人庆幸没上当,还有人翻出他最近的朋友圈,赫然是刚提的新车。
我捏着手机,心里说不出的滋味。原来不是我冷血,而是对方早有预谋。正想着,男同学的电话突然打进来。我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名字,犹豫再三按下接听键。电话那头传来带着哭腔的声音:“我真的不是故意骗大家,是我爸住院需要手术费,我实在没办法了……”
他的声音哽咽得厉害,要不是看过群里的截图,我差点就信了。正要开口质问,电话里突然传来尖锐的女声:“快点转账!不然你爸的命就别想要了!”紧接着是重物倒地的闷响,夹杂着粗粝的叫骂。这戏剧性的一幕让我愣住,半晌才反应过来——这拙劣的演技,怕是连三流电视剧都比不上。
“你还要演到什么时候?”我冷冷打断他的表演,“班级群里已经传开了,你用同样的借口借了多少人的钱?”电话那头突然安静下来,只剩下电流的滋滋声。过了许久,他的声音恢复了平静,甚至带着一丝冷笑:“不借就不借,装什么清高?大家同学一场,这点忙都不帮,以后见面别后悔。”
挂断电话的瞬间,我突然想起高中时他帮值日生擦黑板的样子。那时的他虽然调皮,但眼里还有少年人的清澈。现在的他,却把老同学的信任当成了收割的筹码。更讽刺的是,没过多久,我在朋友圈看到他晒出和“兄弟”们聚会的照片,桌上摆满高档酒,配文写着“人生得意须尽欢”。
这件事像块硌脚的石子,虽然不大,却让人走得每一步都不舒服。我开始重新审视成年人的社交边界:那些突然出现的“热情”,背后可能藏着算计;那些看似诚恳的求助,或许只是精心设计的陷阱。而拒绝,有时不是冷漠,而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后来,陆续有同学联系我吐槽被骗经历。有人感慨世风日下,有人后悔没多留个心眼。但让我意外的是,依然有几个同学选择相信他的说辞,甚至自发组织捐款。我想劝,却又闭上了嘴——有些路,总要自己走过才知道深浅;有些教训,总要亲身经历才懂得铭记。
现在再收到借钱的消息,我不再像当初那样纠结。学会坦诚拒绝,是成长必修的一课。毕竟,真正的朋友不会用金钱绑架情谊,而那些把借钱当手段的人,也不值得消耗分毫真心。就像这场闹剧里,有人失去了钱财,有人看清了人心,而生活,永远会教我们用疼痛换取智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