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和华科在湖北缩招,经济账该怎么算? 武大和华科在湖北投放25%的名额,武大1671人,华科1768人,也就是说有两所学校加起来有一万本科生是外省的学生。湖北人觉得外省人读完本科就保研或者考研去北上深,即便读研读博留在武汉,毕业后还会跑路一线城市,认为湖北给这两所985砸钱完全是给北上深做嫁衣裳,武大和华科也沦为一线城市打工人的培训学校。 表面上看似有道理,但是深究起来就有漏洞。现在教育部压缩直属高校的本地招生名额,不仅仅是针对湖北,全国各省市都一样,湖北少的名额拿去招外省人,其他省份缩减的名额也转移至湖北。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动态平衡机制下,湖北考生的实际录取机会并未显著减少,所谓"本地考生利益受损"更多是情绪化的误读。 再看“生源论”,典型的就是雷军,雷军从武大毕业后到了北京,从最基础的程序员一步步成为年轻人创业的榜样,又给武大捐款,又给湖北生产基地,难道这不就是大学对社会的意义吗?有人说雷军是湖北人,我再举个例子,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是福建人,本科上海交大,曾毓群给母校捐14亿,这不就是优秀毕业生对母校的反哺? 站在高校角度,越好的生源成才率越高,过度集中在某个省不利于学校招生。教育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将人才禁锢于特定地域,而在于培养能够创造普遍价值的流动智慧。 简单将高等教育视为"本地人才生产线"的传统思维亟待更新,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恰恰体现在其培养人才的"流动性溢价"。那些能够跨越地域限制、在不同市场环境中创造价值的毕业生,才是衡量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