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对太医院这个组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我就去查了下明代的太医院,主要是查了下“太医”这个群体都咋进入太医院的,结果发现,这个过程有点....
难评~
朱元璋当年定了“军户”“乐户”,“匠户”等,世世代代从事某个职业,自然也有“医户”。据《明世宗实录》载:“(洪武二年)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人户,许以原报抄籍为定,不得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
如果你家,那你家必须世代行医,只有残废或超过七十岁的无力行医者才可退休。而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前途显然是被太医院选上去,不过刚选上还不能当医生,只是去学习的,称为“医丁”。
“医丁”进了太医院后,要学习三年医学知识,然后根据考试成绩评级。“一等补医士,二等补医生,三等发院习学。又三年再考新补,照旧役一体甄叙。两次不堪收补者,发为民。”
也就是两次考核不过,不仅是退回去了,还要被剥夺医户户籍,发回原籍为民。
考核通过的,第一等是“医士”,还可以细分为食粮医士、冠带医士、支杂职俸医士和支品级俸医士四个由低到高的等级。“医士”是油处方权的,但是“医生”没有,甚至不能独立看病,还要打杂,有点类似今天的“实习医生”。
但其实无论“医士”还是“医生”,都没有品级。不过医士在内廷服务满6年或外派9年,通过考试后,可升为御医,这就是正式官员了。
有点类似当了几年医生去WJW当官?
除了这种“世袭选拔”,还有“地方推荐”和“皇帝特别任命”,但显然都不是很常规,和普通人毫无关系。
明朝中后期因财政困难,朝廷开了太医院的“捐纳”允许通过捐银获得医士或吏目职位,比如嘉靖三十一年规定捐银50两可授吏目。也就是交钱就能当太医院医生,也许未来还能当上御医?
我咋看着有点眼熟?
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明代很多皇帝死的早且原因含糊不清了(但是养活了后世一大堆网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