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广州市招考办发布2025年普通高中名额分配政策。
明确延续50%的分配比例,录取分数线下调40分,且依然还是仅限户籍生报考。
这一政策看似延续“教育均衡”的初衷,实则进一步固化户籍壁垒,将非户籍生和跨区流动学生推向更深的竞争泥潭,堪称“最肥户籍生”的特权政策。

根据新政,名额分配录取分数线为近三年统招线平均分下降40分,且仅限户籍生。
这意味着,户籍生能以远低于非户籍生的分数进入同一所优质高中。
以广州某重点高中为例,若统招线为650分,户籍生仅需610分即可通过名额分配录取,而非户籍生则需在统招批次中与全市考生竞争650分或者更高的门槛。
降分不是公平,而是对户籍生赤裸裸的倾斜。
非户籍生即使成绩更优,也可能因“身份”被挡在门外。
数据显示,2024年广州中考非户籍生占比超30%,但公办普高学位仅开放8%-18%给非户籍生。新政下,户籍生进一步抢占50%的优质学位,非户籍生的上升通道几乎被堵死。
二、学籍绑定+区域割裂:教育资源的“画地为牢”政策要求考生必须“同一初中三年完整学籍”,且区属高中仅面向本区初中分配名额。这一规定直接导致两个后果:
学籍绑架户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若中途转学,将失去名额分配资格;民办初中学生虽可参与分配,但需与户籍绑定,变相挤压非户籍生的生存空间。区域资源固化:以越秀、海珠、荔湾三区为例,名额分配“各自为政”,优质高中资源无法跨区共享。越秀区的学生即使分数更高,也无法争取海珠区区属高中的名额分配机会。这种人为割裂,加剧了“学区房”的畸形竞争。
政策规定,教育集团核心校需向农村和薄弱初中倾斜分配名额。表面看是“帮扶弱势”,实则暗藏猫腻:
倾斜名额杯水车薪:每30个符合资格的农村学生才能分到1个核心校名额,这种“施舍式分配”根本无法改变结构性失衡。集团化加剧垄断:优质高中通过教育集团绑定薄弱初中,既赚取“均衡教育”的美名,又巩固自身生源优势。最终,教育集团内部形成“核心校吃肉、成员校喝汤”的闭环,普通学生依然难逃陪跑命运。四、教育公平不应是户籍的“零和游戏”广州作为人口净流入超千万的超大城市,非户籍生教育权长期被忽视。
名额分配政策本应是打破“唯分数论”、促进教育均衡的工具,如今却异化为户籍生的“红利收割机”。
真正的教育公平,应打破户籍壁垒,建立以学籍、居住年限为核心的公共服务体系,让每一个在广州奋斗的家庭看到希望。

结语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
当政策制定者用“降分40分”和“户籍门槛”为特定群体铺路时,损害的不仅是非户籍生的权益,更是城市发展的未来。
广州若想成为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就必须直面教育资源的分配正义——毕竟,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在于它给强者多少特权,而在于它如何守护弱者的希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