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你以为人到中年,肚子越来越大,是啤酒惹的祸?你以为早上起不来、晚上睡不着,是“累坏了”?你以为饭吃得少、肚子还胀,是脾虚?嘿,你可能“补脾补错了方向”!真正的元凶,可能是“心阳虚”!

这不是我吓唬你,更不是危言耸听。咱们老祖宗张仲景,早在《伤寒杂病论》里就早早提醒过我们:脾胃虚弱不是根,心阳一虚,全身都跟着溃败。
今天,咱们就把话讲明白,为啥“补脾一百次,不如补一次心阳”!
大家都知道,中医讲“心主血脉”,“脾主运化”。一句话概括:心是动力源,脾是加工厂。工厂再好,没有电力,机器也转不起来。咱们心阳虚了,等于“停电”了,你脾再怎么补,也是在黑灯瞎火里抓瞎!
很多人吃饭不香、四肢乏力、动不动就拉肚子,第一反应就是“我是不是脾虚了?”然后盲目上补——山药、党参、黄芪往锅里一扔,天天喝汤补脾,结果补了一年,症状不但没好,反而肚子更胀、舌苔更厚、睡觉还更加出汗。

症结在“心阳”!
心阳虚是怎么来的?
不是谁天生就心阳虚。咱们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情绪起伏大,最伤的就是“心阳”这一把火。尤其是中老年人,熬夜看手机、担心子女、操劳家务,心神不得安宁,时间一长,阳气耗尽,心阳就虚了。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人一到傍晚就犯困,早上怎么都醒不来,动一点就出汗,心跳快、胸闷,还怕冷,尤其是手脚冰凉?这不是“体虚”,这是心阳虚寒的典型表现!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病人,是咱们社区的王大爷,65岁,退休十年,天天在小区遛弯、下棋,生活看着挺滋润的。可突然有天来找我,说最近老是胸闷、气短,一走路就觉得累,脚也肿了,睡眠还差。

我一看他舌头——淡胖、舌苔白腻,脉沉迟。
典型的心阳虚!我给他开了个经典方子——真武汤加减,再加点桂枝、附子温通心阳,结果不到两周,他就跟我说:“老中医,你这药比我那进口保健品管用多了,我现在走路都带风!”
真武汤这个方子,出自谁?张仲景大人!
真武汤,主要是温阳利水、健脾固表,里面的附子是温补心肾阳的核心药物。附子虽毒,但炮制得当,是扶阳救逆的大将军!
方中生姜温胃护阳,白术健脾利湿,茯苓渗湿安神,芍药调和营卫。整个方子就是一台“阳气发电机”,一边开火供能,一边清除湿浊。

是不是比“天天喝红枣枸杞汤”管用多了?
再说个细节很多人忽略了:心与肾相交,阳从肾起,归于心。
南方人湿气重,心阳更容易虚。尤其是广东、广西、江南一带,湿热交替,气候潮闷,很多人动不动就“脾胃虚”——其实不然,是湿阻阳气,心阳被困了!
而北方呢?寒气重,尤其东北的冬天,一冷就冷到骨头里。很多老人一入冬就“犯病”,其实也是寒邪直中心阳,阳气不振。
你看,不同地域,不同气候,心阳的受损方式都不一样,养生就不能一刀切!

中医讲“阳化气,阴成形”。简而言之,阳气是咱们身体的发动机。没有阳气,脾胃运化也没动力,肾藏精也不起作用,肝疏泄也跟着打结。所以明代医家李中梓说得好:“阳气乃人之根本。”
可惜,现在大家一谈“阳”,就想到“上火”,一谈“补”,就怕“燥热”。结果阳气补不得、火力不足,身体就像冬天没生炉子的屋子,怎么都冷飕飕。
说到这,我要说一句大实话:现代人90%的脾虚,其实是“阳虚”在作祟,而阳虚的根,常常在“心阳”!
你天天吃健脾丸,喝四君子汤,怎么补都没精神,是因为你连“心火”都熄灭了!
我建议你不妨试试这些调理思路:
桂枝汤类方子,温通心阳、调和营卫;

真武汤加减,温阳利水、振奋心肾;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专门治心阳虚导致的心悸、脉结代;
黄芪桂枝五物汤,补气温阳,通经活络,适合怕冷、手脚麻木的人。
这些方子,都不是“猛补”,而是“温补”,扶助正气、调和阴阳。
很多人以为“补”就是吃人参、鹿茸、各种名贵中药,其实大错特错。补阳的关键,不在“贵”,在“准”!
药对了,咳嗽也能止;药不对,吃燕窝也白搭。
我临床上最常用的温阳药有: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是心阳虚的头号药物;
桂枝:温通心阳,调和营卫,解表又不伤正;
干姜:温中散寒,助阳回暖;
肉桂:补命门之火,引火归元,是心肾阳虚的好药;
炙甘草:缓急止痛,益气复脉,心阳虚弱必备。
这些药,虽然不贵,但用得准,比吃一堆保健品都强!
讲到这儿,你也许会问:“那我怎么知道我是不是心阳虚?”

我教你一招:
手脚冰凉,尤其是脚底冰得像冰块;
动则气短、胸闷,一爬楼梯就喘;
容易出汗、心悸,尤其是夜里;
面色苍白、舌淡胖、脉沉迟。
符合三项以上,基本可以怀疑心阳虚了!这时你再去“补脾”,就是浪费药材、浪费时间!
人这一辈子,最怕的不是没饭吃,是“心火熄了”。中医说,“心为君主之官”,一国之君都倒下了,你还指望大臣们能干活?

保命先保阳,养脾先养心,才是真正的上策!你是否还在盲目补脾?你是不是也陷入了“补错方向”的误区?张仲景的智慧,早就提醒我们:调脾先调心,补脾先补阳,补阳先补心阳!
一百次补脾,不如一次补心阳。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千年中医智慧在现代的回响!
你有没有过“补脾不见效,身体反而更虚”的经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故事,我们一起来辨证看看是不是补错了方向!
参考文献: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年版.
李中梓. 《医宗必读》.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8年版.
刘力红. 《思考中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